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深基坑工程的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3 基坑支护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1 桩锚支护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2 基坑支护体系中斜撑支护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21页 |
1.5 研究方法及路线 | 第21-23页 |
1.5.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桩锚及斜撑联合支护体系的理论研究 | 第23-31页 |
2.1 桩锚及斜撑联合支护体系的工作机理及特点 | 第23-25页 |
2.1.1 桩锚及斜撑联合支护体系的工作机理 | 第23-24页 |
2.1.2 桩锚及斜撑联合支护体系的特点 | 第24-25页 |
2.2 锚杆荷载传递的特点 | 第25页 |
2.3 斜撑的受力变形特点 | 第25-26页 |
2.4 桩锚及斜撑联合支护体系的破坏形式及计算方法 | 第26-29页 |
2.4.1 桩锚及斜撑联合支护体系的破坏形式 | 第26页 |
2.4.2 桩锚及斜撑联合支护体系的计算方法 | 第26-29页 |
2.5 联合支护体系受力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3 桩锚及斜撑联合支护体系的数值分析 | 第31-57页 |
3.1 MidasGTSNX有限元分析概述 | 第31-32页 |
3.1.1 施工阶段模拟 | 第31页 |
3.1.2 荷载释放 | 第31-32页 |
3.1.3 初始自重应力 | 第32页 |
3.2 工程简介 | 第32-35页 |
3.2.1 工程概况 | 第32-34页 |
3.2.2 工程地质情况 | 第34页 |
3.2.3 地下水 | 第34-35页 |
3.2.4 支护结构形式 | 第35页 |
3.3 模型建立 | 第35-38页 |
3.3.1 模型的简化 | 第35页 |
3.3.2 基本假设 | 第35-36页 |
3.3.3 土体及支护结构参数 | 第36-37页 |
3.3.4 模型荷载和边界条件 | 第37-38页 |
3.3.5 土体开挖过程中工况模拟 | 第38页 |
3.4 桩锚及斜撑联合支护体系的数值结果分析 | 第38-56页 |
3.4.1 支护桩的水平位移分析 | 第38-45页 |
3.4.2 支护桩的内力分析 | 第45-50页 |
3.4.3 锚杆的轴力分析 | 第50-55页 |
3.4.4 斜撑的内力分析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工程实测数据分析 | 第57-67页 |
4.1 工程监测方案 | 第57-59页 |
4.1.1 监测的目的 | 第57页 |
4.1.2 监测设计原则 | 第57-58页 |
4.1.3 监测实施方法 | 第58-59页 |
4.2 现场实测与模拟数据分析 | 第59-65页 |
4.2.1 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分析 | 第59-61页 |
4.2.2 锚杆轴力分析 | 第61-64页 |
4.2.3 斜撑轴力分析 | 第64-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桩锚及斜撑联合支护体系的撑锚参数优化研究 | 第67-87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不同斜撑水平间距对联合支护体系中撑锚内力的影响 | 第67-71页 |
5.2.1 不同斜撑水平间距对锚杆轴力的影响 | 第67-69页 |
5.2.2 不同斜撑水平间距对斜撑轴力的影响 | 第69-71页 |
5.3 不同斜撑水平倾角对联合支护体系中撑锚内力的影响 | 第71-74页 |
5.3.1 不同斜撑水平倾角对锚杆轴力的影响 | 第71-73页 |
5.3.2 不同斜撑水平倾角对斜撑轴力的影响 | 第73-74页 |
5.4 不同撑锚垂直间距对联合支护体系中撑锚内力的影响 | 第74-78页 |
5.4.1 不同撑锚垂直间距对锚杆轴力的影响 | 第74-76页 |
5.4.2 不同撑锚垂直间距对斜撑轴力的影响 | 第76-78页 |
5.5 撑锚参数优化及其相互作用 | 第78-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