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意象的河口县老城区城市风貌规划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城市的空间环境可识别性差 | 第10页 |
1.1.2 政策背景下河口城市特色的消逝 | 第10-11页 |
1.1.3 城市风貌规划的研究缺失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第12-15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框架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的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8-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城市意象与城市风貌 | 第18页 |
2.1.2 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 | 第18页 |
2.1.3 城市设计与城市风貌规划 | 第18-19页 |
2.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9-22页 |
2.2.1 国内外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2 国内外关于城市意象的研究 | 第20-21页 |
2.2.3 综述总结 | 第21-22页 |
2.3 城市风貌规划案例研究 | 第22-28页 |
2.3.1 广西凭祥市城市风貌规划研究 | 第22-25页 |
2.3.2 元江县城乡特色风貌规划 | 第25-27页 |
2.3.3 案例总结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河口县老城区城市风貌背景解析 | 第30-46页 |
3.1 河口县概况 | 第30页 |
3.2 多种区位组合 | 第30-32页 |
3.2.1 交通区位 | 第30-31页 |
3.2.2 经济区位 | 第31-32页 |
3.2.3 旅游区位 | 第32页 |
3.2.4 国际区位 | 第32页 |
3.3 自然地理基底分析 | 第32-33页 |
3.3.1 地形地貌 | 第32页 |
3.3.2 气候条件 | 第32-33页 |
3.4 历史人文基底分析 | 第33-35页 |
3.4.1 河口城市历史与空间演变 | 第33-35页 |
3.4.2 民族文化特色 | 第35页 |
3.5 城市建设概述 | 第35-44页 |
3.5.1 山水空间格局 | 第35-36页 |
3.5.2 城市历史古迹及遗址 | 第36-37页 |
3.5.3 老城区建筑风貌 | 第37-42页 |
3.5.4 城市色彩 | 第42页 |
3.5.5 老城区交通系统 | 第42-43页 |
3.5.6 门户形象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于城市意象的河口城市风貌调查 | 第46-62页 |
4.1 城市意象调查路线 | 第46-47页 |
4.2 心中河口——城市意象调查 | 第47-51页 |
4.2.1 问卷调查 | 第47-48页 |
4.2.2 问卷调查结果 | 第48-51页 |
4.3 认知地图描绘 | 第51-59页 |
4.3.1 街区道路意象 | 第52-54页 |
4.3.2 城区边界意象 | 第54页 |
4.3.3 城区区域意象 | 第54-55页 |
4.3.4 街区节点意象 | 第55-56页 |
4.3.5 街区标志物意象 | 第56-59页 |
4.4 问卷调查分析结论 | 第59-62页 |
4.4.1 问卷调查Ⅰ结论 | 第59页 |
4.4.2 问卷调查Ⅱ结论 | 第59-62页 |
第五章 河口老城区城市风貌规划设计 | 第62-92页 |
5.1 整体风貌体系构建 | 第62-63页 |
5.1.1 总体风貌定位 | 第62页 |
5.1.2 城市风貌特色空间构架 | 第62-63页 |
5.2 道路交通风貌规划 | 第63-70页 |
5.2.1 道路风貌设计方法 | 第63-64页 |
5.2.2 道路系统规划 | 第64-67页 |
5.2.3 交通风貌走廊 | 第67-68页 |
5.2.4 视线通廊 | 第68页 |
5.2.5 游览线路 | 第68-69页 |
5.2.6 夜间照明 | 第69-70页 |
5.3 以五大主题风貌片区彰显河口老城区文化内涵 | 第70-76页 |
5.3.1 区域风貌设计方法 | 第70页 |
5.3.2 分区定位 | 第70-71页 |
5.3.3 分区建筑设计引导 | 第71-76页 |
5.4 以六节点为核心凸显城区风貌 | 第76-84页 |
5.4.1 节点风貌设计方法 | 第76-77页 |
5.4.2 老城区门户节点 | 第77-78页 |
5.4.3 城市文化公园节点 | 第78-79页 |
5.4.4 市民购物中心节点 | 第79-80页 |
5.4.5 边贸中心娱乐节点 | 第80-81页 |
5.4.6 米轨文化节点 | 第81-83页 |
5.4.7 国门形象节点 | 第83-84页 |
5.5 老城区边界风貌 | 第84-86页 |
5.5.1 边界风貌设计方法 | 第84-85页 |
5.5.2 城市边界 | 第85页 |
5.5.3 天际线轮廓的塑造 | 第85-86页 |
5.6 标志物的风貌塑造 | 第86-89页 |
5.6.1 标志物设计方法 | 第86-87页 |
5.6.2 建筑标志物 | 第87-88页 |
5.6.3 构筑标志物 | 第88页 |
5.6.4 自然环境标志物 | 第88-89页 |
5.7 面向市民的绿地景观规划 | 第89页 |
5.8 微观层面的控制引导 | 第89-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2-95页 |
6.1.1 现状调查结论 | 第92-94页 |
6.1.2 论文研究结论 | 第94-95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95-96页 |
6.3 论文展望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4-106页 |
附录B:图表索引 | 第106-112页 |
附录C:调查问卷 | 第112-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