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画家笔下的钟馗形象研究
提纲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6页 |
研究现状 | 第6-7页 |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钟馗形象的形成和历史发展概括 | 第8-10页 |
第一节 钟馗形象溯源 | 第8页 |
第二节 钟馗画起源 | 第8-10页 |
一. 钟馗原始以恶制恶概念的形成 | 第8-9页 |
二.钟馗驱邪镇鬼形象的具体化 | 第9-10页 |
第二章 钟馗画的历史发展 | 第10-14页 |
第一节 文献中探寻早期“钟馗样”脉络 | 第10页 |
第二节 从宋元古画中探寻钟馗形象 | 第10-12页 |
第三节 明清民间迎福祈祥思想影响的钟馗画 | 第12页 |
第四节 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的近现代钟馗形象 | 第12-14页 |
第三章 历代名家笔下的钟馗 | 第14-28页 |
第一节 范本式的吴家样 | 第14页 |
第二节“是心颇与馗相似”龚开笔下的钟馗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兼工带写,怪诞夸张的陈洪绶笔下的钟馗 | 第15-17页 |
第四节不求物象写真魂的黄慎 | 第17-19页 |
第五节 求真破幻,雅俗共赏任伯年 | 第19-20页 |
第六节 下笔生童趣的齐白石 | 第20-22页 |
第七节“尽精微,致广大”徐悲鸿笔下的钟馗 | 第22-24页 |
第八节 李可染的“墨戏”钟馗 | 第24-28页 |
第四章 钟馗形象中的美学 | 第28-31页 |
第一节 钟馗形象中的审丑观念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钟馗形象中的主题美 | 第29-31页 |
结论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后记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