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文艺思想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9页 |
第一章 葛洪文艺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9-19页 |
一、葛洪思想倾向的形成 | 第9-11页 |
(一)时代变幻与思想转向 | 第9-10页 |
(二)儒学世家与道教传人 | 第10-11页 |
二、葛洪的思想 | 第11-19页 |
(一)儒道相济 | 第12-15页 |
1.儒、道同等重要 | 第13-14页 |
2.道本儒末 | 第14页 |
3.道内儒外 | 第14-15页 |
(二)兼容众家 | 第15-17页 |
1.法家的刑法思想 | 第15-16页 |
2.墨家的节用思想 | 第16-17页 |
(三)反对玄谈 | 第17-19页 |
1.反对虚无缥缈的玄谈 | 第17-18页 |
2.反对放荡不羁的行为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葛洪的文学发展观 | 第19-27页 |
一、尊古重今 | 第19-22页 |
(一)肯定古文的价值 | 第19-20页 |
(二)重视子书的创作 | 第20-21页 |
(三)反对盲目地崇古贱今 | 第21-22页 |
二、今不亚于古 | 第22-27页 |
(一)形式方面 | 第22-24页 |
(二)内容方面 | 第24-27页 |
第三章 葛洪的文学功能观 | 第27-31页 |
一、辅助政教 | 第27-29页 |
二、展示文采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葛洪的文学创作观 | 第31-39页 |
一、对文学创作思维的认识 | 第31-33页 |
(一)文学创作需要客观外物的感发 | 第31-32页 |
(二)创作主体应有“居静”的心态 | 第32-33页 |
二、对文学物化过程的认识 | 第33-35页 |
(一)对言意关系的论述 | 第34页 |
(二)对形神关系的论述 | 第34-35页 |
三、对文学创作实践的认识 | 第35-39页 |
(一)文学内容独创论 | 第36页 |
(二)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论 | 第36-37页 |
(三)文学语言雅俗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葛洪的文学批评观 | 第39-43页 |
一、作家才气论 | 第39-40页 |
二、作品风格论 | 第40页 |
三、对批评者提出的要求 | 第40-43页 |
(一)辩证的观点 | 第40-41页 |
(二)渊博的知识 | 第41页 |
(三)主观鉴赏力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注释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