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来源 | 第15-16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6-18页 |
1.2.1 乡村 | 第16-17页 |
1.2.2 乡村公共空间 | 第17页 |
1.2.3 乡土记忆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4.1 乡村公共空间 | 第20-21页 |
1.4.2 乡土记忆理论 | 第21-2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4-25页 |
2 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研究 | 第25-41页 |
2.1 乡村公共空间的理论与概念 | 第25-29页 |
2.1.1 乡村与乡村聚落 | 第25页 |
2.1.2 公共空间 | 第25-27页 |
2.1.3 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外部空间 | 第27-29页 |
2.2 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与问题 | 第29-34页 |
2.2.1 现状调研的背景与目的 | 第29-30页 |
2.2.2 乡村公共空间的物质场所现状 | 第30-31页 |
2.2.3 乡村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动现状 | 第31-34页 |
2.3 乡村公共空间的问题与解析 | 第34-39页 |
2.3.1 需求抽离,从自组织到无组织 | 第34-36页 |
2.3.2 规划失策,从他组织到误组织 | 第36-37页 |
2.3.3 记忆断层,从认同到缺乏认同 | 第37-39页 |
2.4 小结 | 第39-41页 |
3 乡土记忆理论体系初探 | 第41-61页 |
3.1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第41-44页 |
3.1.1 记忆 | 第41-42页 |
3.1.2 集体记忆 | 第42-44页 |
3.2 乡土记忆的相关解读 | 第44-47页 |
3.2.1 乡土记忆的定义 | 第44-45页 |
3.2.2 乡土记忆的内涵 | 第45-47页 |
3.3 乡土记忆的组成要素 | 第47-54页 |
3.3.1 主体 | 第47-49页 |
3.3.2 客体 | 第49-50页 |
3.3.3 载体 | 第50-53页 |
3.3.4 关系 | 第53-54页 |
3.4 乡土记忆的建构特征 | 第54-59页 |
3.4.1 集体性 | 第55页 |
3.4.2 连续性 | 第55-56页 |
3.4.3 选择性 | 第56-57页 |
3.4.4 当下性 | 第57页 |
3.4.5 过程性 | 第57-59页 |
3.5 小结 | 第59-61页 |
4 基于乡土记忆的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内容与原则 | 第61-75页 |
4.1 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相关内容 | 第61-70页 |
4.1.1 自然环境类内容 | 第61-63页 |
4.1.2 人文活动类内容 | 第63-65页 |
4.1.3 空间场所类内容 | 第65-70页 |
4.2 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基本原则 | 第70-74页 |
4.2.1 整体性原则——整体有机 | 第70-71页 |
4.2.2 生态性原则——生态优先 | 第71页 |
4.2.3 集体性原则——村民主体 | 第71-72页 |
4.2.4 延续性原则——线索连续 | 第72-73页 |
4.2.5 当下性原则——适当超前 | 第73页 |
4.2.6 过程性原则——循序渐进 | 第73-74页 |
4.3 小结 | 第74-75页 |
5 基于乡土记忆的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策略与途径 | 第75-101页 |
5.1 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记忆存储 | 第75-76页 |
5.1.1 自然环境的保护 | 第75页 |
5.1.2 社会网络的保留 | 第75页 |
5.1.3 空间线索的保存 | 第75-76页 |
5.1.4 整体意象的保持 | 第76页 |
5.2 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记忆提取 | 第76-88页 |
5.2.1 自然环境类记忆要素 | 第76-78页 |
5.2.2 人文活动类记忆要素 | 第78-79页 |
5.2.3 空间场所类记忆要素 | 第79-88页 |
5.3 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记忆组织 | 第88-94页 |
5.3.1 宏观层面——建立公共空间微循环 | 第88-90页 |
5.3.2 中观层面——“点”“线”“面”有机联系 | 第90-92页 |
5.3.3 微观层面——公共空间多维复合 | 第92-94页 |
5.4 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记忆再现 | 第94-100页 |
5.4.1 “点”状场所 | 第94-97页 |
5.4.2 “线”状场所 | 第97-98页 |
5.4.3 “面”状场所 | 第98-100页 |
5.4.4 边缘过渡空间 | 第100页 |
5.5 小结 | 第100-101页 |
6 基于乡土记忆的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实证与实践 | 第101-113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101-103页 |
6.1.1 区位概况 | 第101页 |
6.1.2 规划范围与上位规划 | 第101-102页 |
6.1.3 现状分析 | 第102-103页 |
6.2 乡村公共空间的整体营建 | 第103-105页 |
6.2.1 规划思路的确立 | 第103-104页 |
6.2.2 公共系统的梳理 | 第104-105页 |
6.2.3 规划结构的形成 | 第105页 |
6.3 乡村公共空间的记忆营建 | 第105-112页 |
6.3.1 要素的提取 | 第105-106页 |
6.3.2 结构的组织 | 第106-107页 |
6.3.3 场所的再现 | 第107-112页 |
6.4 小结 | 第112-113页 |
7 结语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附录 | 第119-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