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8-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2.1 抑郁症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1.1 抑郁症生物学相关研究 | 第14页 |
2.1.2 抑郁症脑功能影像学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2 CBT治疗抑郁症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2.1 CBT疗法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2.2 CBT治疗抑郁症的脑功能影像学研究 | 第16-17页 |
2.3 静息态下功能连接密度相关概述 | 第17-18页 |
2.3.1 静息态功能影像学 | 第17页 |
2.3.2 功能连接密度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第3章 研究目的、内容与假设 | 第18-19页 |
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第4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2页 |
4.1 研究方案 | 第19-22页 |
4.1.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4.1.1.1 抑郁症组 | 第19页 |
4.1.1.2 健康对照组 | 第19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4.1.2.1 研究流程 | 第19-20页 |
4.1.2.2 人口学和临床症状资料的收集 | 第20-21页 |
4.1.2.3 采集影像数据的设备与参数 | 第21页 |
4.1.2.4 数据处理分析 | 第21-22页 |
第5章 结果 | 第22-34页 |
5.1 人口学资料分析 | 第22页 |
5.2 CBT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短程FCD脑区改变的差异 | 第22-27页 |
5.2.1 脑区短程FCD的随机效应差异 | 第22-23页 |
5.2.2 基线抑郁组与6周治疗组和24周治疗组的脑区差异 | 第23页 |
5.2.3 CBT治疗对基线抑郁组短程FCD的脑区改变差异 | 第23-25页 |
5.2.4 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的短程功能连接密度的脑区组间差异 | 第25-26页 |
5.2.5 与临床量表评分相关性分析 | 第26-27页 |
5.3 CBT治疗对抑郁症患者长程FCD脑区改变的差异 | 第27-34页 |
5.3.1 脑区长程FCD随机效应的差异 | 第27页 |
5.3.2 基线抑郁组与6周治疗组和24周治疗组的脑区差异 | 第27-28页 |
5.3.3 CBT治疗对基线抑郁组长程FCD的脑区改变差异 | 第28-30页 |
5.3.4 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的长程功能连接密度的脑区组间差异 | 第30-31页 |
5.3.5 与临床量表评分相关性分析 | 第31-34页 |
5.3.5.1 dlPFC脑区与量表评分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5.3.5.2 vmPFC脑区与量表评分相关分析 | 第32页 |
5.3.5.3 楔前叶脑区与量表评分相关分析 | 第32-34页 |
第6章 讨论 | 第34-40页 |
6.1 脑区局部的功能连接改变(短程FCD) | 第34-36页 |
6.1.1 治疗前抑郁症患者局部脑功能连接的改变 | 第34页 |
6.1.2 和抑郁基线组相比,CBT治疗组的局部脑功能连接改变 | 第34-35页 |
6.1.3 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脑功能连接恢复情况 | 第35-36页 |
6.2 全脑的功能连接密度改变(longFCD) | 第36-37页 |
6.2.1 治疗前抑郁症患者其全脑功能连接的改变 | 第36页 |
6.2.2 和抑郁基线组相比,CBT治疗组的全脑功能连接改变 | 第36-37页 |
6.2.3 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脑功能连接恢复情况 | 第37页 |
6.3 结合局部和全脑的角度 | 第37-40页 |
6.3.1 抑郁症相较于健康对照的脑功能连接改变 | 第37-38页 |
6.3.2 CBT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恢复程度 | 第38-4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0-41页 |
第8章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附录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