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含溴水臭氧氧化过程影响副产物生成的几种因素及抑制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5页
        1.1.1 水源污染现状第11-12页
        1.1.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提高第12页
        1.1.3 臭氧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2-14页
        1.1.4 臭氧化副产物的危害第14-15页
    1.2 溴酸盐的生成、控制与去除第15-19页
        1.2.1 溴酸盐的生成机理第15-17页
        1.2.2 溴酸盐的控制方法第17-18页
        1.2.3 溴酸盐的去除方法第18-19页
    1.3 臭氧协同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1-23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3-33页
    2.1 试验试剂、仪器与装置第23-24页
        2.1.1 试验主要试剂第23页
        2.1.2 试验仪器第23-24页
    2.2 试验方法第24-26页
        2.2.1 吸附试验第24-25页
        2.2.2 催化臭氧氧化试验第25页
        2.2.3 光催化臭氧氧化试验第25-26页
        2.2.4 影响因素试验第26页
    2.3 分析方法第26-31页
        2.3.1 水中臭氧浓度的测定方法第26-28页
        2.3.2 BrO_3~-和Br~-的测定方法第28-29页
        2.3.3 HOBr/OBr~-的测定方法第29-30页
        2.3.4 甲醛的测定方法第30-31页
        2.3.5 H_2O_2测定方法第31页
        2.3.6 其他测定方法第31页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31-33页
        2.4.1 X射线衍射第31-32页
        2.4.2 催化剂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第32页
        2.4.3 催化剂零电荷点pH值测定第32-33页
第三章 无机阴离子对臭氧氧化过程溴酸盐生成的影响第33-42页
    3.1 氯离子影响第33-37页
        3.1.1 溴酸盐的生成情况第33-34页
        3.1.2 臭氧的衰减情况第34-35页
        3.1.3 HOBr/OBr~-的生成情况第35-36页
        3.1.4 机理解释第36-37页
    3.2 碳酸氢根离子影响第37-40页
        3.2.1 溴酸盐的生成情况第37页
        3.2.2 臭氧的衰减情况第37-38页
        3.2.3 HOBr/OBr~-的生成情况第38-39页
        3.2.4 机理解释第39-40页
    3.3 硫酸根离子影响第40页
    3.4 亚硝酸根离子影响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过程副产物生成规律研究第42-56页
    4.1 不同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过程溴酸盐生成情况对比第42-46页
        4.1.1 几种金属氧化物表面特征比较第42页
        4.1.2 催化臭氧氧化过程溴酸盐生成情况第42-44页
        4.1.3 催化臭氧氧化过程臭氧衰减情况第44-45页
        4.1.4 催化臭氧氧化过程HOBr/OBr~-生成情况第45-46页
    4.2 纳米二氧化钛催化臭氧氧化抑制溴酸盐生成的效能研究第46-54页
        4.2.1 纳米二氧化钛的表征第46-47页
        4.2.2 纳米二氧化钛对BrO_3~-吸附情况第47-48页
        4.2.3 催化臭氧氧化抑制溴酸盐生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8-53页
        4.2.4 纳米二氧化钛催化臭氧氧化抑制溴酸盐生成的机理分析第53-54页
    4.3 纳米二氧化钛催化臭氧氧化过程腐殖酸去除及甲醛生成情况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臭氧氧化过程副产物生成规律研究第56-71页
    5.1 不同反应体系下溴酸盐生成情况对比第56-57页
    5.2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臭氧氧化抑制副产物生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7-66页
        5.2.1 紫外波长的影响第57-58页
        5.2.2 水体pH值的影响第58-60页
        5.2.3 阴离子的影响第60-63页
        5.2.4 腐殖酸的影响第63-66页
    5.3 机理解释第66-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附件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iNixCoyAl1-x-yO2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气候条件的冷却塔群运行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