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地质学论文

位场数据处理技术方法研究及南海地质构造解释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5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17-22页
        1.2.1 南海重磁数据测量与解释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17-19页
        1.2.2 南海成因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19-22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第22-23页
        1.3.1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22-23页
        1.3.2 本文研究方法和思路第23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第23-25页
第2章 南海区域地质背景第25-47页
    2.1 南海地形特征第25-33页
        2.1.1 大陆架和岛架地形第25-27页
        2.1.2 陆坡和岛坡地形第27-31页
        2.1.3 深海平原地形第31-33页
    2.2 南海地区沉积特征第33-39页
        2.2.1 中生代沉积特征第33-35页
        2.2.2 新生代沉积特征第35-39页
    2.3 南海构造演化史第39-47页
        2.3.1 南海中生代构造演化史第39-42页
        2.3.2 南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史第42-47页
第3章 南海区域重磁资料处理与解释研究第47-74页
    3.1 南海区域重力数据处理与解释第47-62页
        3.1.1 南海布格重力的校正与解释第47-58页
        3.1.2 南海区域重力异常分区第58-62页
    3.2 南海区域磁数据处理解释第62-73页
        3.2.1 低纬度化极理论第63-65页
        3.2.2 南海区域磁异常解释第65-69页
        3.2.3 南海化极磁异常分区第69-73页
    3.3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重力梯度数据边界检测新方法与应用第74-99页
    4.1 加强3D结构张量重力异常边界识别第74-83页
        4.1.1 传统边界识别方法原理第74-76页
        4.1.2 加强3D结构张量第76-77页
        4.1.3 理论模型实验第77-82页
        4.1.4 实际数据处理第82-83页
        4.1.5 小结第83页
    4.2 基于重力梯度结构张量特征值斜导数边界识别方法第83-93页
        4.2.1 结构张量特征值倾斜导数方法原理第84-85页
        4.2.2 理论模型试验第85-92页
        4.2.3 实际数据处理第92-93页
        4.2.4 小结第93页
    4.3 南海地区地质边界识别与断裂解释第93-98页
        4.3.1 南海地区边界识别第94-96页
        4.3.2 南海地区断裂解释第96-98页
    4.4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5章 南海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第99-114页
    5.1 南海重磁数据分析第99-103页
    5.2 南海莫霍面深度分析第103-104页
    5.3 南海地震剖面和地震速度分析第104-111页
    5.4 南海演化机制第111-113页
    5.5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6章 结论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4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第124-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
下一篇:西南印度洋洋中脊龙旂热液区地震活动及其构造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