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边框变截面无梁楼盖的框架—核心筒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6页 |
1.1 概述及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1.2 无梁楼盖的分类介绍 | 第19-20页 |
1.3 无梁楼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 带边框无梁楼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5 本文所用结构体系 | 第24-25页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不同楼盖结构体系计算对比 | 第26-45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方案介绍 | 第26-29页 |
2.3 计算参数 | 第29-30页 |
2.4 弹性计算结果 | 第30-37页 |
2.4.1 周期 | 第30-31页 |
2.4.2 层间位移角 | 第31-34页 |
2.4.3 刚重比 | 第34-35页 |
2.4.4 层间抗剪承载力 | 第35页 |
2.4.5 剪重比 | 第35-37页 |
2.4.6 地震倾覆力矩分配 | 第37页 |
2.5 楼板应力分析 | 第37-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不同计算参数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 第45-71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模型方案介绍 | 第45-46页 |
3.3 模型二弹性计算 | 第46-50页 |
3.3.1 弹性计算结果 | 第46-47页 |
3.3.2 楼板应力分析 | 第47-50页 |
3.4 模型三弹性计算 | 第50-54页 |
3.4.1 弹性计算结果 | 第50-51页 |
3.4.2 楼板应力分析 | 第51-54页 |
3.5 模型四弹性计算 | 第54-59页 |
3.5.1 弹性计算结果 | 第54-56页 |
3.5.2 楼板应力分析 | 第56-59页 |
3.6 模型五弹性计算 | 第59-63页 |
3.6.1 弹性计算结果 | 第59-60页 |
3.6.2 楼板应力分析 | 第60-63页 |
3.7 模型六弹性计算 | 第63-67页 |
3.7.1 弹性计算结果 | 第63-64页 |
3.7.2 楼板应力分析 | 第64-67页 |
3.8 不同计算模型的层间位移角对比 | 第67-68页 |
3.9 不同计算模型的楼板应力对比 | 第68-70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前准备工作 | 第71-89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分析软件 | 第71页 |
4.3 材料本构 | 第71-72页 |
4.3.1 混凝土 | 第71-72页 |
4.3.2 钢筋与钢材 | 第72页 |
4.4 构件的弹塑性模型 | 第72-73页 |
4.4.1 杆件单元 | 第72-73页 |
4.4.2 墙单元 | 第73页 |
4.4.3 结构阻尼控制 | 第73页 |
4.4.4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 第73页 |
4.5 结构状态描述 | 第73-74页 |
4.6 结构构件损伤显示 | 第74-75页 |
4.7 地震波的选取 | 第75-88页 |
4.7.1 选波原则 | 第75-76页 |
4.7.2 模型一地震波选取 | 第76-78页 |
4.7.3 模型二地震波选取 | 第78-80页 |
4.7.4 模型三地震波选取 | 第80-82页 |
4.7.5 模型四地震波选取 | 第82-84页 |
4.7.6 模型五地震波选取 | 第84-86页 |
4.7.7 模型六地震波选取 | 第86-8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89-115页 |
5.1 引言 | 第89页 |
5.2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评价内容 | 第89页 |
5.3 模型一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89-93页 |
5.3.1 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 | 第89-91页 |
5.3.2 基底剪力及层剪力 | 第91-93页 |
5.3.3 楼板损伤情况 | 第93页 |
5.4 模型二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93-97页 |
5.4.1 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 | 第93-95页 |
5.4.2 基底剪力及层剪力 | 第95-97页 |
5.4.3 楼板损伤情况 | 第97页 |
5.5 模型三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97-101页 |
5.5.1 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 | 第97-99页 |
5.5.2 基底剪力及层剪力 | 第99-101页 |
5.5.3 楼板损伤情况 | 第101页 |
5.6 模型四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101-105页 |
5.6.1 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 | 第101-103页 |
5.6.2 基底剪力及层剪力 | 第103-105页 |
5.6.3 楼板损伤情况 | 第105页 |
5.7 模型五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105-109页 |
5.7.1 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 | 第105-107页 |
5.7.2 基底剪力及层剪力 | 第107-109页 |
5.7.3 楼板损伤情况 | 第109页 |
5.8 模型六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109-113页 |
5.8.1 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 | 第109-111页 |
5.8.2 基底剪力及层剪力 | 第111-113页 |
5.8.3 楼板损伤情况 | 第113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基于IDA的易损性分析 | 第115-129页 |
6.1 引言 | 第115页 |
6.2 增量动力法 | 第115-116页 |
6.2.1 增量动力法介绍 | 第115-116页 |
6.2.2 增量动力法步骤 | 第116页 |
6.3 IDA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16-123页 |
6.3.1 模型一IDA计算 | 第116-117页 |
6.3.2 模型二IDA计算 | 第117-119页 |
6.3.3 模型三IDA计算 | 第119-120页 |
6.3.4 模型四IDA计算 | 第120-121页 |
6.3.5 模型五IDA计算 | 第121-122页 |
6.3.6 模型六IDA计算 | 第122-123页 |
6.4 易损性分析 | 第123-124页 |
6.4.1 易损性理论推导 | 第123-124页 |
6.5 易损性结果 | 第124-128页 |
6.5.1 使用极限状态的分析结果 | 第125-126页 |
6.5.2 生命安全极限状态的分析结果 | 第126-127页 |
6.5.3 倒塌极限状态的分析结果 | 第127-12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