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有关金融脱媒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有关金融脱媒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3 有关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17-19页 |
第2章 美国金融脱媒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34页 |
2.1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制度性脱媒 | 第19-24页 |
2.1.1 分业监管制度对金融脱媒的影响 | 第19-20页 |
2.1.2 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对银行负债方脱媒的影响 | 第20-24页 |
2.2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市场性脱媒 | 第24-30页 |
2.2.1 美国放松利率管制进程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的变革 | 第24-26页 |
2.2.2 美国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使得金融脱媒加速 | 第26-30页 |
2.3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技术性脱媒和现状 | 第30-34页 |
2.3.1 互联网金融推动下的技术性脱媒 | 第30-31页 |
2.3.2 美国金融脱媒的现状 | 第31-34页 |
第3章 金融脱媒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和测度 | 第34-56页 |
3.1 从金融中介角度理解金融脱媒理论 | 第34-38页 |
3.1.1 从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理解金融脱媒 | 第34-36页 |
3.1.2 从新金融中介理论理解金融脱媒 | 第36-38页 |
3.2 金融脱媒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4页 |
3.2.1 技术进步 | 第39-42页 |
3.2.2 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 | 第42-43页 |
3.2.3 金融体系结构变化 | 第43-44页 |
3.3 金融脱媒指标测度 | 第44-56页 |
3.3.1 既有研究中金融脱媒指标选取 | 第44-46页 |
3.3.2 本文金融脱媒指标及数据来源 | 第46-49页 |
3.3.3 美国金融脱媒测度 | 第49-56页 |
第4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对美国金融脱媒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6-66页 |
4.1 样本选取和分析 | 第56-59页 |
4.1.1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 第56-57页 |
4.1.2 变量定义 | 第57-58页 |
4.1.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58-59页 |
4.1.4 样本的相关性检验分析 | 第59页 |
4.2 模型的设定及检验 | 第59-62页 |
4.2.1 模型的假设和设定 | 第59-60页 |
4.2.2 模型的检验 | 第60-62页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62-66页 |
第5章 美国金融脱媒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第66-74页 |
5.1 中国金融脱媒的发展现状 | 第66-69页 |
5.1.1 中国金融脱媒的表现 | 第66-68页 |
5.1.2 中国和美国金融脱媒比较 | 第68-69页 |
5.2 美国金融脱媒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69-74页 |
5.2.1 金融脱媒背景下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69-70页 |
5.2.2 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政策建议 | 第70-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