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2.1 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2.2 肋间神经的解剖 | 第17-19页 |
2.3 胸椎体骨折后背痛致痛机制 | 第19-20页 |
2.4 胸椎体骨折致肋间神经痛机制 | 第20-22页 |
2.4.1 胸椎骨折后,椎体力学性质改变 | 第20页 |
2.4.2 胸椎骨折后,椎体塌陷,椎体高度降低 | 第20-21页 |
2.4.3 胸椎骨折后,交感神经通路诱发远处疼痛 | 第21页 |
2.4.4 胸椎骨折后,炎性介质的累积 | 第21-22页 |
2.5 止痛机理的研究 | 第22-24页 |
2.5.1 力学稳定机制 | 第22页 |
2.5.2 恢复椎体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 | 第22-23页 |
2.5.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单体的细胞毒效应 | 第23页 |
2.5.4 PMMA聚合反应的热效应 | 第23-24页 |
2.5.5 阻断了炎性介质的产生 | 第24页 |
2.5.6 围手术期的管理 | 第24页 |
2.6 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介绍 | 第24-26页 |
第3章 临床研究 | 第26-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3.1.1 一般资料 | 第26-28页 |
3.1.2 纳入排除标准 | 第28-29页 |
3.1.3 PKP手术方法 | 第29页 |
3.1.4 观察项目 | 第29-30页 |
3.1.5 计算方法 | 第30页 |
3.1.6 测量方法 | 第30-31页 |
3.1.7 统计学方法 | 第31页 |
3.2 结果 | 第31-41页 |
3.2.1 临床疗效 | 第32-33页 |
3.2.2 肋间神经痛缓解比率 | 第33页 |
3.2.3 伤椎矫正高度 | 第33-34页 |
3.2.4 伤椎矫正角度 | 第34-35页 |
3.2.5 典型病例 | 第35-41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1-4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