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页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6 创新 | 第14-1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 商圈理论及模型 | 第15-16页 |
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 第16页 |
2.3 消费分层理论 | 第16-18页 |
2.4 集聚效应和外部性理论 | 第18-20页 |
第3章 社区商业体系概述 | 第20-32页 |
3.1 社区商业的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3.1.1 社区和居住区 | 第20页 |
3.1.2 社区商业和居住区商业 | 第20-21页 |
3.2 社区商业的布局模式 | 第21-24页 |
3.2.1 国外社区商业布局模式 | 第21-22页 |
3.2.2 国内社区商业布局模式 | 第22-24页 |
3.3 社区商业体系的界定 | 第24-27页 |
3.3.1 定位与规模规划 | 第24-25页 |
3.3.2 布局模式与业态组合 | 第25-26页 |
3.3.3 内部管理与外部规范 | 第26-27页 |
3.4 不同类型社区商业体系的形成 | 第27-28页 |
3.5 不同类型社区商业体系的发展路径 | 第28-32页 |
3.5.1 传统社区商业体系优化布局,业态转型升级 | 第28-29页 |
3.5.2 新建社区商业体系发展社区购物中心模式 | 第29-30页 |
3.5.3 商务社区商业体系提高商务集聚能力,优化服务质量 | 第30-32页 |
第4章 通州新城社区商业体系现状分析 | 第32-43页 |
4.1 通州新城典型社区商业圈的发展现状 | 第32-37页 |
4.1.1 研究新城核心区三大社区商业圈的原因 | 第32-33页 |
4.1.2 各社区商业圈发展现状 | 第33-37页 |
4.2 通州新城社区商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7-43页 |
4.2.1 果园商圈社区商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4.2.2 河东商圈社区商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4.2.3 新华大街商圈社区商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4.2.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建设通州新城社区商业体系的发展思路 | 第43-52页 |
5.1 果园商圈社区商业体系的发展思路 | 第44-46页 |
5.1.1 中端便民定位,适当改造商业规模 | 第44-45页 |
5.1.2 整合原有业态结构,合理调整布局模式 | 第45-46页 |
5.1.3 推进社区商业组织化、平台化、规范化 | 第46页 |
5.2 河东商圈社区商业体系的发展思路 | 第46-49页 |
5.2.1 中高端社区休闲服务型定位 | 第46-47页 |
5.2.2 完善末端业态体系,采取“社区商业街+社区购物中心”布局模式 | 第47-49页 |
5.2.3 构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加强统筹规划和后续监管 | 第49页 |
5.3 新华大街商圈社区商业体系的发展思路 | 第49-52页 |
5.3.1 中高端差异化商务型定位,适当控制大型商业规模 | 第49-50页 |
5.3.2 业种业态品牌化,采取“社区购物中心”布局模式 | 第50-51页 |
5.3.3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服务,建立社区商业标准化体系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2-5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