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2.1 流行病学分析 | 第11-12页 |
2.2 末端组织形态学分析 | 第12-14页 |
2.2.1 末端区主要组织形态学分析 | 第12-13页 |
2.2.2 末端区附属结构形态学分析 | 第13-14页 |
2.3 末端病的发病原因 | 第14-15页 |
2.4 末端病的发病机制 | 第15-18页 |
2.5 末端病的治疗 | 第18-22页 |
2.5.1 非手术治疗 | 第18-21页 |
2.5.1.1 药物治疗 | 第18-19页 |
2.5.1.2 物理治疗 | 第19-20页 |
2.5.1.3 再生疗法 | 第20-21页 |
2.5.1.4 传统治疗方法 | 第21页 |
2.5.2 手术治疗 | 第21-22页 |
2.6 末端病的预防 | 第22页 |
2.7 末端病修复机制 | 第22-23页 |
2.8 中医对末端病的认识 | 第23-24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3.1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3.2 饲养条件 | 第24-25页 |
3.3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5-26页 |
3.3.1 主要实验试剂手术器械 | 第25-26页 |
3.3.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6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26-33页 |
3.4.1 实验分组 | 第26-27页 |
3.4.2 实验造模方法 | 第27-28页 |
3.4.3 实验干预方法 | 第28-29页 |
3.4.4 一般情况观察 | 第29页 |
3.4.5 有效跳跃次数观察 | 第29页 |
3.4.6 动物取材与处理方法 | 第29页 |
3.4.7 组织样品检测 | 第29-33页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33-34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4-44页 |
4.1 大鼠大体情况观察 | 第34页 |
4.2 大鼠有效跳跃次数的观察 | 第34-35页 |
4.3 大鼠末端组织镜下表现 | 第35-40页 |
4.4 IL-1分别在空白组、单纯跳跃组及敷药组中表达情况 | 第40-41页 |
4.5 VEGF分别在空白组、单纯跳跃组及敷药组中表达情况 | 第41-43页 |
4.6 HIF-1α分别在空白组、单纯跳跃组及敷药组中表达情况 | 第43-44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44-51页 |
5.1 末端病造模分析 | 第44-46页 |
5.2 郑氏一号新伤药的外治作用 | 第46-47页 |
5.3 末端病“微循环障碍” | 第47-5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1-52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建议 | 第51-52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52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件 | 第60-61页 |
随机数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