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前言 | 第7-13页 |
(一)研究缘起与背景 | 第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文献检索 | 第7-8页 |
2、品牌传播 | 第8-9页 |
3、轻奢侈品定义 | 第9-10页 |
4、轻奢侈品品牌的相关研究 | 第10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四)创新之处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轻奢侈品与品牌传播 | 第13-24页 |
(一)轻奢侈品的定义与区分 | 第13-15页 |
1、“轻奢”的概念 | 第13页 |
2、轻奢侈品的定义 | 第13页 |
3、轻奢侈品与传统奢侈品及一般商品的区别 | 第13-15页 |
(二)品牌与品牌资产 | 第15-16页 |
1、品牌的定义 | 第15-16页 |
2、品牌资产 | 第16页 |
(三)轻奢侈品品牌及其特征 | 第16-21页 |
1、轻奢侈品品牌概念 | 第16-17页 |
2、轻奢侈品品牌特征 | 第17-21页 |
(四)品牌传播概述 | 第21-24页 |
1、品牌传播概念 | 第21页 |
2、品牌传播方式 | 第21-22页 |
3、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第22-24页 |
二、国外轻奢侈品品牌传播要素分析 | 第24-36页 |
(一)主体:延续传统奢侈品品牌的精髓 | 第24-27页 |
1、国际奢侈品巨头的孵化——以 Donna Karan(唐娜凯伦)旗下的 DKNY(唐可娜儿)为例 | 第24-25页 |
2、在主线品牌的特质上推陈出新——以 Prada(普拉达)旗下的 Miu Miu(缪缪)为例 | 第25-27页 |
(二)对象:以白领阶层为核心受众 | 第27-29页 |
1、品味奢华但不无度消费 | 第27-28页 |
2、彰显白领阶层自身个性、所处地位和时尚风格 | 第28-29页 |
(三)渠道:携手高端购物中心、快时尚品牌共建轻奢生态圈 | 第29-31页 |
1、高端购物中心联手轻奢侈品品牌打造轻奢侈品专营体验 | 第29-30页 |
2、快时尚品牌合作大牌奢侈品共推限量轻奢侈品 | 第30-31页 |
(四)内容:以工艺品的情感与品质为传播侧重点——以“Coach”品牌为例 | 第31-36页 |
1、传播品牌背后的历史沿革 | 第31-34页 |
2、传播工艺产品的质感与情感 | 第34-36页 |
三、国外轻奢侈品品牌传播方式 | 第36-47页 |
(一)广告传播——简约精致的媒体策略 | 第36-39页 |
1、代表品牌形象的明星代言 | 第36-37页 |
2、简约化的广告大片 | 第37-38页 |
3、在社交媒体上大力投放广告 | 第38-39页 |
(二)公关传播——以个性、文化的名义造势 | 第39-41页 |
1、大型发布会——兼具奢华与时尚气息 | 第39-40页 |
2、文化公益活动——塑造品牌文化形象 | 第40-41页 |
3、节目植入及设计师自身的公关话题性的借势 | 第41页 |
(三)人际传播——利用名人自发推广与人际关系 | 第41-44页 |
1、名人自发推广 | 第42-43页 |
2、全员营销 | 第43-44页 |
(四)终端传播——繁华城市地段的奢侈品巨头邻居 | 第44-47页 |
1、地区分布 | 第44页 |
2、门店布局 | 第44-47页 |
四、国外轻奢侈品品牌传播研究的启示 | 第47-56页 |
(一)国内轻奢侈品品牌的发展情况 | 第47-50页 |
1、国内轻奢市场 | 第47-48页 |
2、国内轻奢侈品品牌 | 第48-49页 |
3、本土缺乏轻奢侈品品牌的原因 | 第49-50页 |
(二)适用于国内品牌的国外轻奢侈品品牌传播经验 | 第50-52页 |
1、结合整合营销传播理论,重视品牌整体形象 | 第50-51页 |
2、运用热门移动社交媒体,发挥人际传播影响力 | 第51-52页 |
3、通过社会热点借势营销 | 第52页 |
(三)立足本土实际的品牌传播对策 | 第52-56页 |
1、凸显中华传统文化和工艺,勾起消费者爱国情怀 | 第52-53页 |
2、面向年轻消费群体,契合当代审美观念 | 第53-54页 |
3、打造线上线下相整合的体验式消费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注释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