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基于InSAR技术的地表变形监测与滑坡早期识别研究--以白龙江流域中游为例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6-18页
        1.1.1 选题依据第16-18页
        1.1.2 研究意义第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7页
        1.2.1 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2 滑坡早期识别第20-22页
        1.2.3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第22-25页
        1.2.4 地貌制图第25-27页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第27-30页
        1.3.1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28页
        1.3.3 技术路线第28-30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30-38页
    2.1 研究区位置第30页
    2.2 区域概况第30-38页
        2.2.1 地形地貌第30-32页
        2.2.2 地层岩性第32-33页
        2.2.3 地质构造第33-35页
        2.2.4 气候条件第35页
        2.2.5 植被覆盖第35页
        2.2.6 人类活动第35-38页
第三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第38-50页
    3.1 合成孔径雷达(SAR)第38-40页
    3.2 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第40-44页
        3.2.1 基本原理第40-42页
        3.2.2 DInSAR处理流程第42-44页
    3.3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nSAR)第44-47页
        3.3.1 基本原理第44-45页
        3.3.2 处理流程第45-47页
    3.4 小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InSAR)第47-49页
        3.4.1 基本原理第47页
        3.4.2 处理流程第47-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白龙江流域合成孔径雷达可视性第50-64页
    4.1 数据和方法第50-57页
        4.1.1 SAR数据地形效应第50-52页
        4.1.2 白龙江流域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第52-55页
        4.1.3 可视性分析第55-57页
    4.2 白龙江流域SAR地形可视性第57-61页
    4.3 讨论第61-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白龙江流域地表变形监测与滑坡早期识别第64-75页
    5.1 数据和方法第64-66页
    5.2 结果和讨论第66-73页
        5.2.1 白龙江流域地表变形监测结果第66-67页
        5.2.2 白龙江流域滑坡灾害危险区圈定及早期识别第67-70页
        5.2.3 典型滑坡不同部位多年地表变形结果和空间差异性第70-72页
        5.2.4 不稳定斜坡动态变形对降雨、地震的响应第72-73页
    5.3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舟曲地貌制图与分析第75-94页
    6.1 舟曲简介第75-80页
    6.2 数据和方法第80-82页
    6.3 地貌分区第82-87页
        6.3.1 灰岩中高山峡谷区第84-85页
        6.3.2 中部平缓白龙江河谷区第85-86页
        6.3.3 软弱基岩中高山区第86-87页
    6.4 滑坡第87-92页
    6.5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七章 舟曲滑坡早期识别与活动性分析第94-115页
    7.1 数据和方法第94-95页
    7.2 舟曲县地表变形监测结果第95-103页
    7.3 舟曲县滑坡识别第103-105页
    7.4 滑坡活动性和强度第105-112页
        7.4.1 评价规则第105-107页
        7.4.2 评价结果第107-112页
    7.5 活动断层带破碎岩石滑坡的发育和演化特征第112-113页
    7.6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八章 典型滑坡变形模式第115-126页
    8.1 锁儿头滑坡地表变形分区第115-120页
    8.2 锁儿头滑坡空间变形模式第120-122页
    8.3 锁儿头滑坡时间变形模式第122-124页
    8.4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26-130页
    9.1 主要研究结论第126-127页
    9.2 论文创新点第127-128页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2-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建筑群居民防火减灾行为和信息沟通机制研究
下一篇:内配型钢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剪切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