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增强混凝土论文--纤维增强混凝土论文

钢纤维混凝土材料的抗爆抗侵彻性能研究及应力波演化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3页
    1.1 引言第13-15页
    1.2 钢纤维混凝土抗爆研究现状第15-22页
        1.2.1 抗爆实验研究第15-18页
        1.2.2 抗爆理论研究第18-20页
        1.2.3 抗爆数值模拟第20-22页
    1.3 钢纤维混凝土抗侵彻研究现状第22-30页
        1.3.1 抗侵彻实验研究第22-26页
        1.3.2 抗侵彻理论研究第26-28页
        1.3.3 抗侵彻数值模拟第28-30页
    1.4 应力波演化的研究现状第30-31页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工作第31-33页
第2章 钢纤维混凝土的动静态实验研究第33-47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动静态实验简介第33-38页
        2.2.1 SFRC配合比设计及试件制作第33-35页
        2.2.2 准静态实验第35-36页
        2.2.3 动态实验第36-38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8-45页
        2.3.1 准静态实验结果第38页
        2.3.2 动态实验结果第38-39页
        2.3.3 实验结果讨论与增强机理分析第39-43页
        2.3.4 含损伤粘塑性本构模型第43-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3章 SFRC的抗爆实验研究及机理分析第47-67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SFRC接触爆炸实验第47-55页
        3.2.1 实验安排第47-48页
        3.2.2 试验结果第48-52页
        3.2.3 关于破坏区范围的讨论第52-55页
    3.3 机理分析及讨论第55-63页
        3.3.1 断裂力学分析第55-59页
        3.3.2 量纲分析方法第59-63页
    3.4 SFRC抗爆试验数值模拟第63-66页
        3.4.1 材料模型及参数确定第63-64页
        3.4.2 有限元模型第64页
        3.4.3 数值模拟结果第64-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4章 SFRC及其复合结构的抗侵彻研究第67-87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SFRC抗侵彻试验第67-70页
        4.2.1 试验安排及结果第67-68页
        4.2.2 关于侵彻深度的探讨第68-70页
    4.3 复合靶抗侵彻数值模拟及本构参数优选第70-77页
        4.3.1 数值模拟参数优选思路第70-71页
        4.3.2 侵彻过程数值模拟第71-73页
        4.3.3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73-74页
        4.3.4 不同配置SFRC/混凝土/土壤复合靶抗侵彻问题的对比计算和分析第74-77页
    4.4 异形弹侵彻姿态的规律性研究第77-86页
        4.4.1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78-79页
        4.4.2 初始零攻角下着角为10°、20°、30°的斜侵彻结果第79-81页
        4.4.3 初始正入射带1°、3°、5°负攻角的结果第81-83页
        4.4.4 不同着角与攻角组合时的侵彻结果及分析第83-86页
    4.5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5章 SFRC的本构关系及应力波演化研究第87-103页
    5.1 引言第87-88页
    5.2 粘塑性本构关系第88-92页
        5.2.1 超应力粘塑性模型第88-89页
        5.2.2 无屈服粘塑性模型第89-90页
        5.2.3 一般的自恰粘塑性本构模型第90-92页
    5.3 双粘性Maxwell体靶板中冲击波的演化和波传播第92-100页
        5.3.1 双粘性Maxwell本构模型及其对一维应变问题的应用第92-94页
        5.3.2 基本方程组和特征关系第94-96页
        5.3.3 冲击波的演化规律第96-98页
        5.3.4 应力波传播规律的数值求解和分析第98-100页
    5.4 本章小结第100-103页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03-107页
    6.1 全文总结第103-105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圆形阵列短时分析用于列车轴承道旁声学信号分离与校正的理论研究
下一篇:空间电磁推进系统探究和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