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堵江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28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4页
        1.1.1 选题依据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6页
        1.2.1 堵江滑坡研究现状第14-25页
        1.2.2 岷江上游地壳隆升研究现状第25-2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6-28页
        1.3.1 研究内容第26页
        1.3.2 技术路线第26-28页
2 区域地质背景第28-39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28-29页
        2.1.1 地理位置第28页
        2.1.2 气象与水文第28-29页
    2.2 地质条件第29-39页
        2.2.1 地形地貌第29-30页
        2.2.2 地层岩性第30-32页
        2.2.3 地质构造第32-36页
        2.2.4 水文地质条件第36页
        2.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第36-37页
        2.2.6 人类工程活动第37-39页
3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第39-48页
    3.1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第40页
    3.2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第40-45页
        3.2.1 滑坡发育特征第40-42页
        3.2.2 崩塌发育特征第42-44页
        3.2.3 泥石流发育特征第44-45页
    3.3 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地质灾害的影响第45-46页
    3.4 小结第46-48页
4 岷江上游堵江滑坡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第48-60页
    4.1 堵江滑坡发育特征第48-53页
        4.1.1 概述第48-50页
        4.1.2 堵江滑坡空间分布规律第50页
        4.1.3 堵江滑坡形成时间第50-51页
        4.1.4 堵江滑坡发育规模第51页
        4.1.5 堵江滑坡诱发因素第51-53页
    4.2 堵江滑坡的地质意义第53-59页
        4.2.1 滑坡堵江的地貌效应第53-55页
        4.2.2 滑坡堰塞湖沉积是古气候信息的载体第55-56页
        4.2.3 堵江滑坡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第56-58页
        4.2.4 滑坡堵江的灾害意义第58页
        4.2.5 滑坡堵江的生态环境效应第58-59页
    4.3 小结第59-60页
5 扣山滑坡形成机理分析第60-73页
    5.1 滑坡区地质背景第60-61页
    5.2 扣山滑坡发育特征第61-64页
        5.2.1 滑源区特征第61-63页
        5.2.2 堆积区特征第63-64页
    5.3 扣山滑坡形成时代分析第64-65页
    5.4 扣山滑坡诱发因素分析第65-66页
    5.5 扣山滑坡强震诱发机制分析第66-67页
    5.6 扣山滑坡强震启滑机理模拟分析第67-71页
        5.6.1 模型建立和岩土体参数选取第67-69页
        5.6.2 地震波选取第69页
        5.6.3 模拟结果分析第69-71页
    5.7 小结第71-73页
6 结论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附录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鲁西临朐铁寨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动力学背景
下一篇:已知(现代)年龄岩石样品的光释光信号特征及测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