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虚拟装配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人机工效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第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虚拟装配作业过程仿真研究 | 第19-33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装配作业环境及作业舒适性评估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 虚拟装配仿真环境的构建 | 第20-24页 |
2.3.1 仿真平台的选择 | 第20页 |
2.3.2 产品数字样机和装配工具模型的创建 | 第20-21页 |
2.3.3 构建虚拟装配人体模型 | 第21-24页 |
2.4 面向虚拟装配的作业仿真研究 | 第24-32页 |
2.4.1 面向虚拟装配的作业层次分解 | 第24-27页 |
2.4.2 虚拟人操作仿真研究 | 第27-31页 |
2.4.4 装配可行性分析与验证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装配作业工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33-56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装配作业舒适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33-35页 |
3.3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方法 | 第35-37页 |
3.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5-36页 |
3.3.2 装配作业人机工效设计要求 | 第36-37页 |
3.3.3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 第37页 |
3.4 虚拟装配作业舒适性多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 第37-39页 |
3.4.1 确定装配作业工效评价的总目标 | 第38页 |
3.4.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 第38-39页 |
3.5 单个指标的评价实现及评价准则 | 第39-51页 |
3.5.1 体力负荷指标 | 第39-43页 |
3.5.2 作业时间指标 | 第43-44页 |
3.5.3 心理负荷 | 第44-46页 |
3.5.4 作业姿势 | 第46-48页 |
3.5.5 协作方式 | 第48-49页 |
3.5.6 噪声 | 第49页 |
3.5.7 作业布局 | 第49-50页 |
3.5.8 单手作业形式 | 第50-51页 |
3.6 评价指标值的一致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 第51-55页 |
3.6.1 各评价指标的一致化处理 | 第52页 |
3.6.2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52-54页 |
3.6.3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 | 第54-5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面向虚拟装配的作业工效评估方法研究 | 第56-65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6-57页 |
4.3 模糊综合评判 | 第57-62页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第57-58页 |
4.3.2 模糊综合评价中的权重确定方法 | 第58-61页 |
4.3.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第61-62页 |
4.4 面向装配的作业舒适性模糊综合评价 | 第62-63页 |
4.5 评价系统实现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虚拟装配舒适性评价方法在机械手装配作业的应用 | 第65-79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虚拟装配作业环境的搭建及作业过程仿真 | 第65-71页 |
5.2.1 机械手虚拟装配作业环境的搭建 | 第65-68页 |
5.2.2 机械手虚拟装配作业的仿真研究 | 第68-71页 |
5.3 机械手装配作业舒适性模糊综合评价 | 第71-78页 |
5.3.1 机械手装配作业特点 | 第71页 |
5.3.2 虚拟装配作业舒适性指标体系确定 | 第71-72页 |
5.3.3 确定评价集及构造隶属度函数 | 第72-73页 |
5.3.4 评价指标值预处理与计算隶属度 | 第73页 |
5.3.5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 第73-74页 |
5.3.6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74-75页 |
5.3.7 评价结果分析及作业环境改进 | 第75-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