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工业用热工设备论文--换热设备论文

螺旋波纹管流动与对流传热场协同的数值模拟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5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8页
    1.2 强化换热的应用第8-11页
    1.3 水在不同压力下的流动换热特性第11-12页
    1.4 强化换热技术的评价方法第12-14页
        1.4.1 PEC效能分析第12页
        1.4.2 场协同理论第12-13页
        1.4.3 最小熵产原理第13页
        1.4.4 火积耗散极值原理第13-14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页
    1.6 本章小结第14-15页
第2章 流动换热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第15-24页
    2.1 引言第15页
    2.2 流动换热控制方程第15页
    2.3 湍流模型第15-20页
        2.3.1 标准k-ε 湍流模型第16-17页
        2.3.2 RNG k-ε 湍流模型第17-18页
        2.3.3 k-ω SST湍流模型第18-19页
        2.3.4 壁面函数第19-20页
    2.4 换热强化理论第20-23页
        2.4.1 PEC效能分析第20页
        2.4.2 场协同理论第20-22页
        2.4.3 最小熵产原理第22页
        2.4.4 火积耗散极值原理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单相流体螺旋波纹管流动与对流传热数值模拟第24-50页
    3.1 引言第24页
    3.2 几何结构及计算条件第24-25页
        3.2.1 几何结构第24页
        3.2.2 网格结构及计算条件第24-25页
    3.3 层流数值模拟第25-29页
    3.4 湍流状态数值模拟第29-48页
        3.4.1 湍流模型的验证第29-30页
        3.4.2 螺旋波纹管与光管流动换热比较第30-34页
        3.4.3 管内流动换热分析的场协同分析第34-35页
        3.4.4 螺距对流动换热的影响第35-37页
        3.4.5 螺纹宽度的影响第37-40页
        3.4.6 螺旋凹槽深度的影响第40-42页
        3.4.7 入口速度的影响第42-44页
        3.4.8 入口温度的影响第44-47页
        3.4.9 压力的影响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4章 超临界压力下流体流动换热的数值模拟第50-58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计算条件第50-51页
    4.3 湍流状态下的数值模拟第51-56页
        4.3.1 湍流模型验证第51页
        4.3.2 螺旋波纹管与光滑圆管对比第51-53页
        4.3.3 入口速度的影响第53-56页
        4.3.4 入口温度的影响第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63-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视觉伺服的核燃料棒组装机器人位姿精确识别研究
下一篇:资源转型城市商业服务业设施布局及指标体系适宜性研究--以石嘴山大武口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