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妒戏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6页 |
第一节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1页 |
一、“妒”的义界 | 第9-10页 |
二、“妒戏”的界定 | 第10-11页 |
第二节“妒戏”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妒戏的整体性研究 | 第12页 |
二、妒戏的个案研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妒戏之基本概述 | 第16-33页 |
第一节 历代写妒资料 | 第16-20页 |
第二节 妒戏存佚情况 | 第20-29页 |
第三节 妒戏创作概况 | 第29-33页 |
一、元代创作情况 | 第29页 |
二、明代创作情况 | 第29-31页 |
三、清代创作情况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妒戏之人物特征 | 第33-56页 |
第一节 妒妇形象的妖魔化 | 第34-43页 |
一、恣意凌夫 | 第34-38页 |
二、虐待侍妾 | 第38-41页 |
三、残害子嗣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惧内丈夫的懦弱性 | 第43-49页 |
一、性格的懦弱性 | 第43-46页 |
二、气质的村蠢性 | 第46-47页 |
三、抱负的庸常性 | 第47-49页 |
第三节 被妒女子的理想化 | 第49-56页 |
一、身世凄凉 | 第49-51页 |
二、才貌双全 | 第51-53页 |
三、品德出众 | 第53-56页 |
第三章 妒戏之情节结构 | 第56-77页 |
第一节 创作程式:单一主题与类型结构相互交织 | 第56-62页 |
一、单一化的戏剧主题 | 第57-58页 |
二、类型化的结构模式 | 第58-62页 |
第二节 线索分明:逞妒疗妒与贤妒对比双线结合 | 第62-65页 |
一、妻子悍妒与众人疗妒双线交织 | 第63-64页 |
二、妒妇恶德与贤妇淑德双线对比 | 第64-65页 |
第三节 角色配合:生旦并重与次角凸显角色设置 | 第65-69页 |
一、生旦并重的角色设置 | 第66-67页 |
二、凸显次角的角色安排 | 第67-69页 |
第四节 节奏张弛:戏剧冲突与日常叙事交错结合 | 第69-77页 |
一、戏剧冲突的集中爆发 | 第70-73页 |
二、日常叙事的从容展开 | 第73-77页 |
第四章 妒戏之喜剧性特色 | 第77-89页 |
第一节 喜剧性的人物设置 | 第77-82页 |
一、滑稽可笑的语言 | 第78-81页 |
二、乖张怪诞的行为 | 第81-82页 |
第二节 谐趣性的表演手法 | 第82-89页 |
一、热闹的场景设置 | 第83-86页 |
二、谐趣的处事方式 | 第86-87页 |
三、戏谑的插科打诨 | 第87-89页 |
第五章“惩悍——疗妒”之剧旨 | 第89-103页 |
第一节 妒戏中的“惩悍——疗妒”方法 | 第89-97页 |
一、“男儿当自强” | 第90-93页 |
二、药物医妒 | 第93-94页 |
三、鬼神疗妒 | 第94-95页 |
四、伦理教化 | 第95-97页 |
第二节“惩悍——疗妒”情节的成因 | 第97-103页 |
一、传统语境中正统社会对“贤妇”的追求 | 第97-100页 |
二、现实社会中男性的幻想 | 第100-103页 |
第六章 妒戏之文化内涵 | 第103-122页 |
第一节“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憧憬 | 第103-106页 |
第二节 浓郁的民间文化形态 | 第106-111页 |
一、“娶不如偷” | 第106-107页 |
二、“有子万事足” | 第107-110页 |
三、“葡萄架倒” | 第110-111页 |
第三节 妒戏中折射的人性之光 | 第111-117页 |
一、“妒深情亦深”的人情美 | 第112-114页 |
二、“一夫一妻”婚姻诉求的人性美 | 第114-117页 |
第四节 妒妇“戴着镣铐舞蹈” | 第117-122页 |
一、“七出”休妻之条的约束 | 第118-119页 |
二、“好女不嫁二夫”贞节观之羁绊 | 第119-122页 |
第七章 明清时期小说与戏曲写“妒”之异同 | 第122-152页 |
第一节 妒因交代:“妒、惧无端”与“妒、惧有因” | 第124-130页 |
一、经济原因 | 第125-127页 |
二、前世因果 | 第127-130页 |
第二节 面对虐待:“逆来顺受”与“尝试抗争” | 第130-134页 |
第三节 人物形象:“偶见美好”与“全是丑态” | 第134-149页 |
一、妒妇形象:“罗刹女降临”与“妖魔妇再现” | 第134-145页 |
(一)虐待防范丈夫 | 第135-138页 |
(二)凌辱关防丫鬟 | 第138-141页 |
(三)忤逆诅咒尊者 | 第141-145页 |
二、丈夫形象:“慕色平庸”与“贪淫鄙琐” | 第145-149页 |
(一)道德评判:“君子之风”与“小人之态” | 第145-146页 |
(二)情感指向:“有情”与“无情” | 第146-149页 |
第四节、原因探讨:“文体之别”与“意旨之异” | 第149-152页 |
结语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8页 |
附录 | 第158-188页 |
致谢 | 第188-19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