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16-19页 |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16页 |
·气象水文 | 第16页 |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 第16-17页 |
·地层岩性 | 第16-17页 |
·地质构造 | 第17页 |
·地震 | 第17页 |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 第17-19页 |
·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及特征 | 第17-19页 |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 | 第19页 |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 | 第19页 |
3 采空区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采空区失稳的影响因素 | 第19-28页 |
·采空区围岩移动形式及变形破坏机理 | 第19-21页 |
·采空区围岩移动形式 | 第19-20页 |
·采空区围岩变形破坏机理 | 第20-21页 |
·采空区地表移动破坏形式及特征 | 第21-23页 |
·空洞型采空区特征 | 第23-24页 |
·采空区失稳影响因素及破坏机理 | 第24-27页 |
·地质因素 | 第24-25页 |
·水文因素 | 第25页 |
·环境因素 | 第25-26页 |
·采空区几何参数 | 第26-27页 |
·时间因素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4 采空区稳定性神经网络辨识 | 第28-48页 |
·人工神经网络概况 | 第28-29页 |
·BP 神经网络 | 第29-39页 |
·BP 神经网络及算法原理 | 第29-31页 |
·BP 神经网络的计算流程 | 第31-33页 |
·BP 神经网络用于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的一般原理 | 第33页 |
·BP 神经网络的优缺点 | 第33-34页 |
·BP 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及其改进 | 第34-37页 |
·BP 算法的MATLAB 实现 | 第37-39页 |
·陕北空洞型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的BP 网络模型构建 | 第39-47页 |
·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输入参数的确定 | 第39页 |
·模型输出参数 | 第39页 |
·BP 神经网络的构造 | 第39-41页 |
·训练样本的选取及输入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 第41-44页 |
·模型训练及其结果 | 第44-46页 |
·基于训练好的BP 网络对讨老乌素煤矿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5 空洞型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48-62页 |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48-49页 |
·数值模拟方案 | 第49-52页 |
·讨老乌素煤矿采空区顶底板稳定性分析模型(模型一) | 第50-51页 |
·讨老乌素煤矿采空区煤柱稳定性分析模型(模型二) | 第51-52页 |
·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 第52页 |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60页 |
·采空区顶底板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采空区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评价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6 结论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建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