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农户贷款风险防范的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4 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调查对象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农户贷款基本理论 | 第16-22页 |
2.1 农户贷款和信贷风险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农户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信贷的相关概念 | 第16页 |
2.1.3 信贷风险的界定和评估 | 第16-17页 |
2.1.4 农户贷款的方式 | 第17-18页 |
2.2 农业银行发展农户贷款的理论依据 | 第18-22页 |
2.2.1 发展农户贷款是满足农民金融需求的必然选择 | 第18-19页 |
2.2.2 农户贷款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 第19-21页 |
2.2.3 农户贷款是农业银行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 | 第21-22页 |
第3章 A县农户贷款发展现状 | 第22-29页 |
3.1 A县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 第22页 |
3.2 A县涉农贷款问题分析 | 第22-24页 |
3.2.1 资金严重缺乏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 第22-24页 |
3.2.2 农户贷款受到各种条件限制 | 第24页 |
3.3 A县农行农户贷款现状 | 第24-29页 |
3.3.1 A县农行不良贷款现状 | 第25-26页 |
3.3.2 A县农行涉农贷款总量所占比例不高 | 第26页 |
3.3.3 A县农行农户贷款担保方式主要是“三户联保” | 第26-27页 |
3.3.4 A县农行农户贷款主要是以农户小额贷款为主 | 第27页 |
3.3.5 A县农行农户贷款主要投向了传统农业产业 | 第27-28页 |
3.3.6 A县农行农户不良贷款严重程度逐步提升 | 第28-29页 |
第4章 A县农行农户贷款面临风险分析 | 第29-37页 |
4.1 信用风险 | 第29-32页 |
4.1.1 农户信用意识 | 第29-30页 |
4.1.2 农户信用评定 | 第30-31页 |
4.1.3 农户失信约束 | 第31-32页 |
4.1.4 农户经营能力 | 第32页 |
4.2 管理风险 | 第32-34页 |
4.2.1 管理机制 | 第32-33页 |
4.2.2 人员素质 | 第33-34页 |
4.3 政策风险 | 第34-35页 |
4.3.1 政策传导风险 | 第34-35页 |
4.3.2 地方政府的干预风险 | 第35页 |
4.4 环境风险 | 第35-37页 |
4.4.1 自然环境 | 第35页 |
4.4.2 市场环境 | 第35-37页 |
第5章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估 | 第37-43页 |
5.1 农户贷款风险评估的要素 | 第37页 |
5.2 还款能力评估 | 第37-38页 |
5.3 还款意愿评估 | 第38-39页 |
5.4 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的关系 | 第39-40页 |
5.5 农户贷款风险预控机制 | 第40-41页 |
5.6 农户贷款风险评估方案 | 第41-43页 |
第6章 农户贷款风险防控对策及措施 | 第43-52页 |
6.1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的防控措施 | 第43-45页 |
6.1.1 提高农户风险意识 | 第43页 |
6.1.2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 第43-44页 |
6.1.3 提供增值服务 | 第44页 |
6.1.4 优化客户结构 | 第44页 |
6.1.5 改善担保结构 | 第44-45页 |
6.2 农户贷款管理风险的防控措施 | 第45-47页 |
6.2.1 贷前管理改进措施 | 第45-46页 |
6.2.2 贷后管理改进措施 | 第46-47页 |
6.3 农户贷款政策风险的防控措施 | 第47-49页 |
6.3.1 加快政府职能转化 | 第47-48页 |
6.3.2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沟通 | 第48-49页 |
6.4 农户贷款环境风险的防控措施 | 第49-52页 |
6.4.1 自然风险防控措施 | 第49-50页 |
6.4.2 市场风险防控措施 | 第50-52页 |
第7章 农业银行农户贷款发展趋势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