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 1.2.1 公共文化服务 | 第10-11页 |
| 1.2.2 社会参与 | 第11页 |
| 1.3 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 第11-13页 |
| 1.3.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11-12页 |
| 1.3.2 主体间性理论 | 第12-13页 |
| 1.3.3 理论分析框架 | 第13页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4.1 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4.2 国外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4.3 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 第16页 |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6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1.6.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 1.6.2 案例分析法 | 第18-19页 |
| 1.6.3 比较研究法 | 第19页 |
| 1.6.4 实地调查法 | 第19-20页 |
| 1.7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 2 当前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社会参与现状 | 第21-39页 |
| 2.1 当前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社会参与基本概况 | 第21-22页 |
| 2.2 当前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社会参与静态要素分析 | 第22-34页 |
| 2.2.1 社会参与主体 | 第22-24页 |
| 2.2.2 社会参与内容 | 第24-30页 |
| 2.2.3 社会参与方式 | 第30-33页 |
| 2.2.4 社会参与权力关系 | 第33-34页 |
| 2.3 当前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社会参与动态过程分析 | 第34-39页 |
| 3 当前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社会参与存在问题 | 第39-47页 |
| 3.1 参与主体间关系没有理顺 | 第39-41页 |
| 3.2 社会参与过程不畅 | 第41-42页 |
| 3.3 社会参与主体自身尚有缺陷 | 第42-44页 |
| 3.4 社会参与成本过高,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 第44-47页 |
| 4 当前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社会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 4.1 主体自身因素 | 第48页 |
| 4.1.1 主体参与意愿 | 第48页 |
| 4.1.2 主体参与能力 | 第48页 |
| 4.2 外部环境因素 | 第48-51页 |
| 4.2.1 政治环境因素 | 第48-49页 |
| 4.2.2 经济环境因素 | 第49页 |
| 4.2.3 参与文化环境因素 | 第49-51页 |
| 5 国外部分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中社会参与经验分析 | 第51-59页 |
| 5.1 部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社会参与分析 | 第51-57页 |
| 5.1.1 美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参与分析 | 第51-53页 |
| 5.1.2 英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参与分析 | 第53-54页 |
| 5.1.3 韩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参与分析 | 第54-57页 |
| 5.2 对重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的借鉴和启示 | 第57-59页 |
| 6 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模式构建 | 第59-65页 |
| 6.1 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原则 | 第59-60页 |
| 6.2 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模式构建 | 第60-63页 |
| 6.3 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模式的实践考察 | 第63-65页 |
| 7 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的优化对策 | 第65-69页 |
| 7.1 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法治体系 | 第65页 |
| 7.2 积极鼓励引导社会主体自我完善 | 第65-66页 |
| 7.3 创新投融资机制,改进配套措施 | 第66-69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附录 | 第76-80页 |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6-77页 |
| C. 街道文化中心访谈提纲 | 第77-78页 |
| D. 社区文化室访谈提纲 | 第78-79页 |
| E. 群众访谈提纲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