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候学论文--中气候与小气候论文

中国避暑型与避寒型宜人气候的地域类型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适度评价指标与模型第10-12页
        1.2.2 避暑型与避寒型宜人气候评价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第15-19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5-17页
        2.1.1 地形与地貌特征第15页
        2.1.2 气候特征第15-16页
        2.1.3 宜人气候旅游资源概况第16-17页
    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第17-19页
        2.2.1 数据来源第17-18页
        2.2.2 据预处理第18-19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19-26页
    3.1 人体感知温度的计算第19-23页
        3.1.1 人体热平衡原理第19-21页
        3.1.2 人体感知温度的计算第21-23页
    3.2 避暑型与避寒型宜人气候的界定第23-24页
    3.3 聚类分析方法第24-26页
第四章 气候舒适度要素分析第26-34页
    4.1 气温的分析第26-28页
    4.2 相对湿度的分析第28-30页
    4.3 风速的分析第30-32页
    4.4 太阳辐射的分析第32-34页
第五章 中国避暑型宜人气候评价第34-44页
    5.1 中国夏季人体感知温度的地域分布格局第34-35页
    5.2 中国避暑型宜人气候的地域类型第35-37页
    5.3 中国避暑型宜人气候的空间分布特征第37-40页
    5.4 中国避暑型宜人气候的时间分布特征第40-44页
第六章 中国避寒型宜人气候评价第44-53页
    6.1 中国冬季人体感知温度的地域分布格局第44-45页
    6.2 中国避寒型宜人气候的地域类型第45-46页
    6.3 中国避寒型宜人气候的空间分布特征第46-50页
    6.4 中国避寒型宜人气候的时间分布特征第50-5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7.1 结论第53-54页
    7.2 创新点第54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介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普勒雷达回波演变的动力学分析及临近预报算法改进
下一篇:NPP-ATMS卫星微波资料在WRFDA中的直接同化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