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8-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4页 |
|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 第16-18页 |
| 第2章 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绩效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18-26页 |
| ·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的内涵 | 第18-19页 |
| ·农村基础设施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 ·"民办公助"模式的内涵 | 第19页 |
| ·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的内在逻辑 | 第19-22页 |
|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比较 | 第19-20页 |
| ·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的内在逻辑 | 第20-22页 |
| ·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绩效的分析框架 | 第22-26页 |
| ·绩效分析的理论框架 | 第22-24页 |
| ·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绩效的分析视角 | 第24-26页 |
| 第3章 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的历史演变以及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 ·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的历史演变 | 第26-29页 |
|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民办公助"模式(1949-1957) | 第26-27页 |
| ·人民公社时期的"民办公助"模式(1958-1978) | 第27页 |
| ·改革开放至税费改革前的"民办公助"模式(1979-2000) | 第27-28页 |
| ·税费改革后的"民办公助"模式(2001年至今) | 第28-29页 |
| ·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29-36页 |
| ·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的现实绩效 | 第29-32页 |
| ·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 第4章 甘肃省某镇"民办公助"模式公众满意度个案研究 | 第36-52页 |
| ·公众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40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7-40页 |
| ·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公众满意度评价模型 | 第40-41页 |
| ·甘肃某镇"民办公助"模式公众满意度个案分析 | 第41-47页 |
| ·"民办公助"模式公众满意度调查描述性统计 | 第42-43页 |
| ·"民办公助"模式公众满意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3-44页 |
| ·"民办公助"模式公众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 第44-46页 |
| ·"民办公助"模式公众满意度模糊评价结果的解释 | 第46-47页 |
| ·"民办公助"模式公众满意度现状的一般解释 | 第47-52页 |
| 第5章 提高"民办公助"模式公众满意度的对策 | 第52-58页 |
| ·加大对"民办公助"模式的宣传力度 | 第52页 |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项目的规划 | 第52-53页 |
| ·提高"民办公助"项目的补助标准和拓宽补助范围 | 第53-54页 |
| ·构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民办公助"决策机制 | 第54-55页 |
| ·建立有效的"民办公助"模式建设管理机制 | 第55-56页 |
| ·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建设 | 第56-58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录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