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8-3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8-24页 |
1.1.1 农业用水面临严重危机 | 第18-19页 |
1.1.2 灌溉对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 | 第19-21页 |
1.1.3 农业生产转型对农田水利设施需求强烈 | 第21-23页 |
1.1.4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良好契机 | 第23-2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5-31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5-27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7-31页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价 | 第31页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31-3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3页 |
1.4.4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5 数据来源 | 第34页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36-48页 |
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6-38页 |
2.1.1 公共产品的定义 | 第36页 |
2.1.2 公共产品的分类 | 第36-37页 |
2.1.3 公共产品的外部性 | 第37-38页 |
2.1.4 公共产品外部性的矫正 | 第38页 |
2.2 帕累托最优理论 | 第38-40页 |
2.3 集体行动理论 | 第40-41页 |
2.4 消费者行为理论 | 第41-43页 |
2.5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 第43-45页 |
2.5.1 农田水利设施的内涵与特征 | 第43-44页 |
2.5.2 收入及收入水平 | 第44-45页 |
2.5.3 研究范围 | 第45页 |
2.6 理论框架构建 | 第45-48页 |
2.6.1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者行为理论分析 | 第45-46页 |
2.6.2 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需求行为理论分析 | 第46页 |
2.6.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效果分析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发展历程及供给现状 | 第48-60页 |
3.1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发展历程 | 第48-50页 |
3.2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现状分析 | 第50-57页 |
3.2.1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规模 | 第50-53页 |
3.2.2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地区差异 | 第53-55页 |
3.2.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结构差异 | 第55-57页 |
3.3 调查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状况 | 第57-59页 |
3.3.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 | 第57-58页 |
3.3.2 灌溉水源 | 第58页 |
3.3.3 渠系建设 | 第58页 |
3.3.4 机井及配套设施 | 第58-59页 |
3.3.5 设施维护 | 第59页 |
3.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分析 | 第60-85页 |
4.1 相关文献回顾 | 第60-61页 |
4.2 理论分析 | 第61-63页 |
4.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指标体系 | 第63-65页 |
4.3.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63-64页 |
4.3.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64-65页 |
4.4 数据来源 | 第65-66页 |
4.5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 第66-68页 |
4.5.1 因子分析 | 第66-68页 |
4.5.2 Tobit 模型设计 | 第68页 |
4.6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综合评价 | 第68-80页 |
4.6.1 样本描述 | 第68-69页 |
4.6.2 问卷数据的信度检验 | 第69-70页 |
4.6.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 第70-80页 |
4.7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84页 |
4.7.1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 第81-82页 |
4.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82-84页 |
4.8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需求意愿分析 | 第85-99页 |
5.1 农户需求意愿文献回顾 | 第85-86页 |
5.2 理论分析及模型设计 | 第86-90页 |
5.2.1 理论分析 | 第86-87页 |
5.2.2 模型设计 | 第87-90页 |
5.3 数据说明和变量选择 | 第90-93页 |
5.3.1 调查概况 | 第90页 |
5.3.2 样本描述 | 第90-91页 |
5.3.3 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意愿 | 第91-92页 |
5.3.4 变量选择 | 第92-93页 |
5.4 模型估计与分析 | 第93-97页 |
5.4.1 零模型估计结果 | 第93-94页 |
5.4.2 随机截距模型的估计结果 | 第94-97页 |
5.5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理论模型构建 | 第99-114页 |
6.1 相关文献回顾 | 第99-100页 |
6.2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计 | 第100-108页 |
6.2.1 理论分析 | 第100-102页 |
6.2.2 模型设计 | 第102-108页 |
6.2.3 研究假设 | 第108页 |
6.3 数据与变量统计性描述分析 | 第108-113页 |
6.3.1 数据来源 | 第108-110页 |
6.3.2 变量统计性描述分析 | 第110-113页 |
6.4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七章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114-132页 |
7.1 模型拟合 | 第114-122页 |
7.1.1 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14-115页 |
7.1.2 模型识别 | 第115-116页 |
7.1.3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 第116-122页 |
7.2 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实证结果分析 | 第122-127页 |
7.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初步拟合与评价 | 第122-123页 |
7.2.2 结构方程模型的逐步修正与确定 | 第123-127页 |
7.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分析 | 第127页 |
7.4 影响路径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127-131页 |
7.4.1 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 | 第127-128页 |
7.4.2 供给水平因素分析 | 第128-129页 |
7.4.3 农户需求意愿因素分析 | 第129页 |
7.4.4 村庄特征因素分析 | 第129-130页 |
7.4.5 农户特征因素分析 | 第130-131页 |
7.5 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展望 | 第132-138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32-135页 |
8.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135-137页 |
8.2.1 强化政府和私人供给农田水利设施的协同功能 | 第135页 |
8.2.2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135-136页 |
8.2.3 从兼顾农户意愿视角引导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 | 第136页 |
8.2.4 建立合理的农田灌溉水价调节机制 | 第136-137页 |
8.2.5 从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层面着力培育农村精英队伍 | 第137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作者简介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