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31页 |
1.1 选题的工程背景和社会背景 | 第10-12页 |
1.2 西安地铁的特殊工程地质环境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9页 |
1.4.1 考虑土体各向异性特性的研究 | 第16-19页 |
1.4.2 考虑土体结构性的研究 | 第19-24页 |
1.4.3 循环荷载下土体的动力响应研究 | 第24-28页 |
1.4.4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8-29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2. 饱和黄土的结构性分析及土的本构模型理论 | 第31-56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土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参数关系 | 第31-34页 |
2.2.1 基本应力应变参量 | 第31-32页 |
2.2.2 土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增量关系 | 第32-34页 |
2.3 黄土的结构性特征 | 第34-35页 |
2.4 饱和黄土的结构性损伤因子 | 第35-40页 |
2.4.1 土的结构性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2.4.2 各向同性结构性因子 | 第38-39页 |
2.4.3 各向异性结构性因子 | 第39-40页 |
2.5 土体的经典弹塑性静本构模型 | 第40-42页 |
2.6 土动力本构模型 | 第42-48页 |
2.6.1 土的动力特性简介 | 第42-44页 |
2.6.2 常用的土动力本构模型 | 第44-48页 |
2.7 拟采用的土本构模型理论的确定 | 第48-54页 |
2.7.1 拟采用的本构模型理论 | 第48-51页 |
2.7.2 边界面本构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51-5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3. 饱和黄土动力边界面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56-83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边界面方程在p-q应力坐标系与三维应力空间的坐标转换 | 第57-60页 |
3.3 考虑结构性的等向硬化法则 | 第60-61页 |
3.4 考虑结构性的旋转硬化法则 | 第61-66页 |
3.5 映射法则及映射中心运动硬化法则 | 第66-73页 |
3.5.1 边界面映射法则 | 第66-68页 |
3.5.2 映射中心运动法则 | 第68-73页 |
3.6 塑性模量插值法则 | 第73-76页 |
3.7 弹塑性应力-应变增量关系 | 第76页 |
3.8 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及确定方法 | 第76-81页 |
3.8.1 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 | 第76-78页 |
3.8.2 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78-8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4. 边界面动本构模型合理性的验证 | 第83-108页 |
4.1 引言 | 第83页 |
4.2 饱和黄土的应力应变特性试验分析 | 第83-96页 |
4.2.1 试验目的 | 第83页 |
4.2.2 试样制备 | 第83-85页 |
4.2.3 静三轴排水剪切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 第85-89页 |
4.2.4 循环加载动三轴排水剪切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 第89-96页 |
4.3 本文本构模型的ABAQUS二次开发材料子程序 | 第96-102页 |
4.4 边界面本构模型合理性的验证 | 第102-107页 |
4.4.1 模型的建立 | 第102-103页 |
4.4.2 模型参数取值 | 第103页 |
4.4.3 静三轴排水剪切试验的数值模拟及结果对比 | 第103-105页 |
4.4.4 循环动三轴排水剪切试验的数值模拟及结果对比 | 第105-10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5. 饱和黄土地层在地铁行车荷载下的长期沉降规律分析 | 第108-127页 |
5.1 引言 | 第108-109页 |
5.2 ABAQUS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09-115页 |
5.2.1 有限元模型尺寸及模型参数 | 第110-112页 |
5.2.2 边界条件 | 第112-113页 |
5.2.3 初始地应力平衡 | 第113页 |
5.2.4 地铁行车荷载参数 | 第113-115页 |
5.3 饱和黄土地层沉降随动荷载作用时间的发展规律 | 第115-117页 |
5.4 动应力大小对饱和黄土地层长期沉降的影响 | 第117-121页 |
5.5 频率大小对饱和黄土地层长期沉降的影响 | 第121-125页 |
5.6 饱和黄土地层沉降的影响范围 | 第125-12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6.1 结论 | 第127-128页 |
6.2 展望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52页 |
字符表 | 第152-156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