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9页 |
1.1 PACT的作用机制 | 第17-19页 |
1.1.1 光动力疗法的原理 | 第17-18页 |
1.1.2 PACT的可能机制 | 第18-19页 |
1.2 PACT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 | 第19-21页 |
1.2.1 吩噻嗪类光敏剂对革兰氏阳性菌的光动力作用 | 第20页 |
1.2.2 卟啉,酞菁,二氢卟吩类光敏剂对革兰氏阳性菌的光动力作用 | 第20-21页 |
1.2.3 其他光敏剂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 | 第21页 |
1.3 PACT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 | 第21-22页 |
1.4 PACT的体内研究 | 第22-25页 |
1.4.1 PACT治疗创伤感染模型 | 第23-24页 |
1.4.2 PACT治疗烧伤感染模型 | 第24页 |
1.4.3 PACT治疗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软组织感染 | 第24-25页 |
1.5 PACT对真菌的作用 | 第25-27页 |
1.5.1 吩噻嗪类光敏剂 | 第25-26页 |
1.5.2 卟啉类光敏剂 | 第26页 |
1.5.3 氨基酮戊酸类光敏剂 | 第26页 |
1.5.4 酞菁类光敏剂 | 第26-27页 |
1.6 PACT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27-29页 |
1.6.1 PACT用于血液净化 | 第27页 |
1.6.2 PACT治疗口腔感染 | 第27-28页 |
1.6.3 PACT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1.7 展望 | 第29页 |
1.8 课题的提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9页 |
第二章 新型水溶性酞菁类光敏剂抗菌作用的体外研究 | 第39-55页 |
2.1 引言 | 第3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6页 |
2.2.1 化合物 | 第39-40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0页 |
2.2.3 实验菌株 | 第40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40-46页 |
2.3 结果 | 第46-51页 |
2.3.1 MRSA生长曲线测定 | 第46-47页 |
2.3.2 麦氏比浊法工作曲线 | 第47页 |
2.3.3 吸收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2.3.4 激光能量密度对MRSA的PACT影响 | 第48页 |
2.3.5 不同浓度T1-T4对革兰氏阴性菌及革兰氏阳性菌的PACT作用 | 第48-51页 |
2.3.6 激光共聚焦检测T1-T4在MRSA中的定位 | 第51页 |
2.4 讨论 | 第51-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第三章 光动力抗菌疗法治疗小鼠急性创伤感染的初步研究 | 第55-72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55-60页 |
3.2.1 化合物 | 第55页 |
3.2.2 实验菌株 | 第55-56页 |
3.2.3 主要仪器、药品与试剂 | 第56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56-60页 |
3.3 统计方法 | 第60-61页 |
3.4 结果 | 第61-67页 |
3.4.1 双乙二胺的单线态氧的测定 | 第61页 |
3.4.2 双乙二胺的光漂白动力学研究 | 第61页 |
3.4.3 MRSA,E.coli,P.aeruginosa对双乙二胺吸收量的测定 | 第61-62页 |
3.4.4 双乙二胺光毒性和暗毒性的研究 | 第62-63页 |
3.4.5 激光共聚焦检测化合物在细菌、细胞中的定位 | 第63-64页 |
3.4.6 PACT的体内抗菌实验结果 | 第64-66页 |
3.4.7 PACT治疗后光敏剂对小鼠内脏影响的观察 | 第66-67页 |
3.5 讨论 | 第67-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第四章 新型水溶性卟啉类光敏剂抗菌作用的体外研究 | 第72-86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5页 |
4.2.1 化合物 | 第72页 |
4.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72页 |
4.2.3 实验菌株 | 第72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72-7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1页 |
4.3.1 五种卟啉类化合物光漂白动力学研究 | 第75-76页 |
4.3.2 单线态氧产生量的测定 | 第76页 |
4.3.3 五种化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的吞噬量的测定 | 第76-78页 |
4.3.4 五种化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比较 | 第78-79页 |
4.3.5 五种化合物光动力抗菌的活性研究 | 第79页 |
4.3.6 五种化合物的毒性检测 | 第79-81页 |
4.3.7 激光共聚焦检测PA1-PA5在三种细菌中的吞噬情况 | 第81页 |
4.4 讨论 | 第81-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光动力抗菌治疗大鼠大面积创伤感染的实验研究 | 第86-100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6-90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86-87页 |
5.2.2 动物模型的制备 | 第87-90页 |
5.3 统计学处理 | 第90页 |
5.4 结果 | 第90-96页 |
5.4.1 整体体征和创面局部观察 | 第90页 |
5.4.2 造模后48h血常规比较 | 第90-91页 |
5.4.3 创面愈合率比较 | 第91页 |
5.4.4 不同时间创面下菌落计数的比较 | 第91-92页 |
5.4.5 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创伤组织中因子的变化 | 第92-93页 |
5.4.6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bFGF,TGF-β1,TNF-α表达 | 第93-95页 |
5.4.7 实验结束各组大鼠脏器指数的变化 | 第95-96页 |
5.5 讨论 | 第96-9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光动力抗菌联合抗生素治疗重度感染大鼠疮疡模型的实验研究 | 第100-114页 |
6.1 引言 | 第100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2页 |
6.2.1 试剂与仪器 | 第100-101页 |
6.2.2 动物模型的制备 | 第101-102页 |
6.3 统计学处理 | 第102页 |
6.4 结果分析 | 第102-109页 |
6.4.1 整体体征和创面局部观察 | 第102-103页 |
6.4.2 造模后48h感染大鼠血常规比较 | 第103页 |
6.4.3 创面愈合率比较 | 第103-104页 |
6.4.4 不同时间点创面下菌落数的比较(中度创伤感染) | 第104页 |
6.4.5 ELISA检测创面周边组织因子含量变化 | 第104-106页 |
6.4.6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创伤皮肤组织中的bFGF,TGF-β1,TNF-α表达情况 | 第106-108页 |
6.4.7 重度感染创伤各组大鼠生存率分析 | 第108-109页 |
6.4.8 治疗后大鼠脏器指数变化 | 第109页 |
6.5 讨论 | 第109-11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第七章 光动力抗菌疗法对Ⅲ度烫伤大鼠感染创面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114-127页 |
7.1 引言 | 第114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114-118页 |
7.2.1 试剂与仪器 | 第114-115页 |
7.2.2 动物模型的制备 | 第115-116页 |
7.2.3 大鼠烫伤创面检测指标 | 第116-118页 |
7.3 统计学处理 | 第118页 |
7.4 结果 | 第118-123页 |
7.4.1 整体体征和创面局部观察 | 第118页 |
7.4.2 创面愈合率比较 | 第118-119页 |
7.4.3 不同时相点血培养细菌检出率 | 第119页 |
7.4.4 不同时间点痂下组织细菌计数的比较 | 第119-120页 |
7.4.5 ELISA检测不同时间点创伤组织中TNF-α和IL-6因子的变化 | 第120页 |
7.4.6 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相点烧伤创面组织bFGF,CD31的表达 | 第120-122页 |
7.4.7 光动力抗菌治疗安全性分析 | 第122-123页 |
7.5 讨论 | 第123-124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全文总结 | 第127-128页 |
作者简介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