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碳强度预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1.1.1 世界低碳发展之路 | 第9页 |
1.1.2 中国低碳选择 | 第9-10页 |
1.1.3 广东省低碳试点 | 第10-11页 |
1.1.4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方法 | 第18-2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2.1.2 外部性与环境经济学 | 第18-19页 |
2.1.3 系统论与系统动力学 | 第19-20页 |
2.2 模型方法 | 第20-23页 |
2.2.1 因素分解法 | 第20-22页 |
2.2.2 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7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5页 |
3.2 碳排放估算与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3.2.1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 | 第27-28页 |
3.2.2 碳排放与能源消费 | 第28-30页 |
3.2.3 碳排放与产业结构 | 第30-31页 |
3.2.4 碳排放与人口 | 第31-32页 |
3.3 STIRPAT 因素分解 | 第32-36页 |
3.3.1 模型详解 | 第32-33页 |
3.3.2 数据检验 | 第33-35页 |
3.3.3 岭回归拟合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7-50页 |
4.1 构建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7-39页 |
4.1.1 确定系统边界 | 第37-38页 |
4.1.2 制作因果回路图 | 第38-39页 |
4.1.3 制作存量流量图 | 第39页 |
4.2 模型变量与方程 | 第39-40页 |
4.3 运行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40-45页 |
4.3.1 模型假设 | 第40-41页 |
4.3.2 量纲一致性检验 | 第41页 |
4.3.3 有效性检验 | 第41-44页 |
4.3.4 仿真预测结果 | 第44-45页 |
4.4 碳排放情景分析 | 第45-48页 |
4.4.1 人口水平调整 | 第45-46页 |
4.4.2 产业水平调整 | 第46页 |
4.4.3 能源结构水平调整 | 第46-48页 |
4.4.4 碳汇水平调整 | 第48页 |
4.5 政策建议 | 第48-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