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研究路线图 | 第16页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融资融券概述 | 第18-28页 |
2.1 我国融资融券发展状况 | 第18-21页 |
2.1.1 我国融资融券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2.1.2 我国融资融券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2.2 我国融资融券的交易模式 | 第21-22页 |
2.3 我国融资融券实施细则的变化 | 第22-23页 |
2.3.1 市场准入制度 | 第22页 |
2.3.2 保证金制度 | 第22-23页 |
2.4 融资融券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机制 | 第23-25页 |
2.4.1 负向机制 | 第23-24页 |
2.4.2 正向机制 | 第24-25页 |
2.5 我国融资融券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2.5.1 业务准入门槛较高 | 第25页 |
2.5.2 融资与融券规模严重失衡 | 第25-26页 |
2.5.3 投机者利用融资融券操纵市场 | 第26-28页 |
第3章 融资融券对股价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28-35页 |
3.1 研究变量 | 第28页 |
3.2 实证检验 | 第28-34页 |
3.2.1 单位根检验 | 第28-29页 |
3.2.2 建立VAR模型 | 第29-30页 |
3.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0-31页 |
3.2.4 脉冲响应 | 第31-32页 |
3.2.5 方差分解 | 第32-34页 |
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第4章 不同阶段融资融券对股价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5-44页 |
4.1 研究阶段划分 | 第35-36页 |
4.2 实证检验 | 第36-43页 |
4.2.1 单位根检验 | 第36-37页 |
4.2.2 建立VAR模型 | 第37-39页 |
4.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9-40页 |
4.2.4 脉冲响应 | 第40-41页 |
4.2.5 方差分解 | 第41-43页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4-4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5.1.1 融资融券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 第44页 |
5.1.2 不同阶段融资融券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5-47页 |
5.2.1 放宽融资融券准入门槛 | 第45页 |
5.2.2 清除场外违规违法配资 | 第45页 |
5.2.3 加快发展融券业务 | 第45-46页 |
5.2.4 加强投资者教育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