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0-16页 |
1、文献综述 | 第16-35页 |
1.1 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国内与国外目前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1.1 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技术国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1.2 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 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热力学模拟方法的研究 | 第21-25页 |
1.2.1 模拟方法的选择 | 第21-23页 |
1.2.2 最小吉布斯自由能法计算流程 | 第23-24页 |
1.2.3 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热力学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3 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淬冷工段的研究 | 第25-28页 |
1.3.1 等离子体裂解煤淬冷前温度的确定 | 第25-26页 |
1.3.2 淬冷工段的动力学研究 | 第26-27页 |
1.3.3 等离子体裂解煤淬冷工段CFD流体力学模拟 | 第27-28页 |
1.4 淬冷过程的研究 | 第28-30页 |
1.4.1 目前主要淬冷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1.4.2 等离子体裂解煤淬冷器的研究 | 第29-30页 |
1.5 涂层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2-35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6.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3-35页 |
2、等离子体裂解煤热力学模拟 | 第35-45页 |
2.1 Gibbs最小自由能模拟热力学平衡——非均相/均相的确定 | 第35-39页 |
2.1.1 非均相模拟 | 第35-37页 |
2.1.2 均相模拟 | 第37-39页 |
2.2. 煤粉参数的对热力学平衡组成影响 | 第39-42页 |
2.2.1 煤中含水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2 煤中不同元素比的影响 | 第40-42页 |
2.3 新疆不同煤种热力学平衡 | 第42-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3、淬冷过程实验研究及淬冷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5-65页 |
3.1 淬冷实验 | 第45-50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45-46页 |
3.1.2 实验装置 | 第46-47页 |
3.1.3 实验步骤 | 第47-48页 |
3.1.4 实验条件 | 第48页 |
3.1.5 实验结果 | 第48-50页 |
3.2 淬冷过程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50-61页 |
3.2.1、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0-55页 |
3.2.2 模型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55-57页 |
3.2.3 模型验证 | 第57-61页 |
3.3 淬冷过程参数的优化 | 第61-64页 |
3.3.1 淬冷前温度 | 第61-63页 |
3.3.2 时间常数 | 第63-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新型环隙式淬冷器的设计及加工 | 第65-90页 |
4.1 涂层材料的选择与涂层技术的确立 | 第66-72页 |
4.1.1 涂层喷涂方法的选择 | 第66-67页 |
4.1.2 涂层性能测试 | 第67-72页 |
4.2 适用于年产3000吨乙炔工艺的新型环隙式淬冷器的设计 | 第72-83页 |
4.2.1 淬冷水量的计算 | 第73-76页 |
4.2.2 淬冷器主要尺寸的确定 | 第76-77页 |
4.2.3 喷嘴分布的确定 | 第77-83页 |
4.3 适用于年产3000吨乙炔工艺的新型环隙式淬冷器的加工 | 第83-87页 |
4.4 适用于年产6000吨乙炔工艺的新型环隙式淬冷器的设计 | 第87-88页 |
4.4.1 淬冷水量的计算 | 第87-88页 |
4.4.2 淬冷器内芯及本体内径的计算 | 第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5、新型圆筒式淬冷器的设计 | 第90-100页 |
5.1 设计背景 | 第90页 |
5.2 传热系数及淬冷水柱最小直径的估算 | 第90-96页 |
5.3 新型圆筒式淬冷器的设计思路 | 第96-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6.1 结论 | 第100-101页 |
6.2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