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地学论文--环境地球化学论文

微生物异化铁还原过程中铁锑含量及锑形态赋存规律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5页
    1.1 异化铁还原最新研究进展第11页
    1.2 异化铁还原机理第11-16页
        1.2.1 直接接触进行电子转移第12-13页
        1.2.2 螯合溶铁促进Fe(Ⅲ)还原机制第13-14页
        1.2.3 电子穿梭体进行电子转移促进Fe(Ⅲ)还原机制第14-15页
        1.2.4 微生物生成纳米导线传递电子第15-16页
    1.3 异化铁还原微生物第16-19页
        1.3.1 发酵型Fe(Ⅲ)还原菌第16-17页
        1.3.2 呼吸型Fe(Ⅲ)还原菌第17-18页
        1.3.3 主要的异化铁还原菌第18-19页
    1.4 铁异化还原的影响因素第19-21页
        1.4.1 三价铁的存在形态第19页
        1.4.2 pH值和温度第19-20页
        1.4.3 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第20页
        1.4.4 异化铁还原微生物种类第20页
        1.4.5 碳源第20-21页
        1.4.6 气体环境第21页
        1.4.7 其它物质第21页
    1.5 异化铁还原研究的意义第21-23页
    1.6 锑元素及其危害第23页
    1.7 实验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第23-25页
        1.7.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7.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2 实验部分第25-32页
    2.1 实验所需仪器和药品第25-26页
    2.2 实验材料第26-28页
        2.2.1 锑溶液制备第26页
        2.2.2 负载铁石英砂(IOCS)的制备第26-27页
        2.2.3 Sb(V) -负载铁石英砂(IOCS)制备第27页
        2.2.4 菌种第27页
        2.2.5 菌悬液的制备第27-28页
    2.3 实验方案第28-30页
        2.3.1 石英砂负载铁锑含量的测定和IOCS的表征第28-29页
        2.3.2 负载铁石英砂(IOCS)吸附锑平衡实验第29页
        2.3.3 反应体系还原解离实验第29-30页
    2.4 实验方法第30-32页
        2.4.1 菌悬液浓度测定第30页
        2.4.2 取样及样品保存方法第30页
        2.4.3 样品的测定方法第30-32页
3 负载石英砂的表征结果与讨论第32-36页
    3.1 负载铁锑石英砂的表征结果与讨论第32-34页
        3.1.1 石英砂吸附铁锑的含量第32页
        3.1.2 负载铁石英砂(IOCS)的形貌表征第32-33页
        3.1.3 负载铁石英砂(IOCS)的XRD分析第33-34页
    3.2 负载铁石英砂(IOCS)对Sb(V)的吸附平衡第34-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6页
4 生物体系铁锑含量和锑形态赋存规律第36-54页
    4.1 溶解有机物质对微生物异化还原过程中铁锑含量的影响规律第36-40页
        4.1.1 AQS和EDTA对铁锑解离/解吸的影响规律第36-38页
        4.1.2 不同浓度AQS和EDTA对铁锑解离/解吸的影响规律第38-40页
    4.2 高接种量条件下微生物异化还原对铁锑的影响规律第40-47页
        4.2.1 高接种量对铁锑解离/解吸的影响第40-41页
        4.2.2 高接种量条件下有机体系铁锑解离/解吸规律第41-47页
    4.3 微生物异化还原过程中锑形态运移规律第47-53页
        4.3.1 低接种量条件下锑形态运移规律第47-50页
        4.3.2 高接种量条件下锑的形态运移特征第50-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5 非生物体系铁锑含量和锑形态转化规律第54-57页
    5.1 非生体系异化还原过程中铁锑含量变化规律第54-56页
    5.2 本章小结第56-57页
6 结论第57-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71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市路面径流雨水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变化特性
下一篇:新疆煤顶装炼焦与捣固炼焦对焦炭显微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