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引言 | 第15-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1.1.2 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1 联锁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2 建模语言的研究现状 | 第19-29页 |
2.1 模型驱动的描述方法 | 第19-22页 |
2.1.1 模型驱动描述方法定义 | 第19-20页 |
2.1.2 模型规格 | 第20页 |
2.1.3 建模验证 | 第20-21页 |
2.1.4 模型驱动方法优缺点 | 第21-22页 |
2.2 联锁系统软件建模方法 | 第22-26页 |
2.2.1 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建模方法 | 第22-23页 |
2.2.2 基于Petri网的建模方法 | 第23-24页 |
2.2.3 基于AADL语言的建模方法 | 第24页 |
2.2.4 基于自动机理论的建模方法 | 第24-26页 |
2.2.5 其他建模方法 | 第26页 |
2.3 基于联锁软件的各建模方法的优缺点 | 第26-27页 |
2.4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软件系统设计与需求分析 | 第29-37页 |
3.1 GKI-33e计算机联锁系统软件设计开发流程 | 第29-30页 |
3.2 系统逻辑架构 | 第30-32页 |
3.3 系统需求分析 | 第32-37页 |
3.3.1 功能需求 | 第33-35页 |
3.3.2 安全需求 | 第35-37页 |
4 进路办理流程与基于时间自动机理论的建模 | 第37-53页 |
4.1 GKI-33e计算机联锁软件进路办理流程的分析 | 第37-41页 |
4.1.1 进路的建立 | 第37-41页 |
4.2 进路控制流程中各个阶段的建模 | 第41-43页 |
4.2.1 UPPAAL自动验证工具简介 | 第41-42页 |
4.2.2 UPPAAL语义和语法 | 第42-43页 |
4.3 进路办理各阶段模型建立 | 第43-52页 |
4.3.1 进路选排模型 | 第43-45页 |
4.3.2 道岔控制模型 | 第45-46页 |
4.3.3 进路锁闭模型 | 第46-47页 |
4.3.4 信号控制模型 | 第47-49页 |
4.3.5 进路自动解锁模型 | 第49-50页 |
4.3.6 进路延时解锁模型 | 第50-51页 |
4.3.7 需要通信的外部设备建模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基于UPPAAL的进路控制流程的验证与分析 | 第53-65页 |
5.1 时间自动机网络 | 第53-55页 |
5.1.1 时间自动机网络的建立 | 第53-55页 |
5.2 时间自动机网络的模拟 | 第55-56页 |
5.3 进路各阶段的仿真模拟 | 第56-59页 |
5.3.1 进路搜索过程的消息序列 | 第56-57页 |
5.3.2 道岔控制阶段的消息序列 | 第57-58页 |
5.3.3 进路锁闭 | 第58-59页 |
5.3.4 信号控制 | 第59页 |
5.4 验证 | 第59-64页 |
5.4.1 逻辑功能性验证 | 第60-62页 |
5.4.2 安全性验证 | 第62-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