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妇产科论文--妇科病论文--经病论文

原发性痛经发病与中医体质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缩略语表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前言第10-11页
文献综述第11-22页
    1 现代医家对痛经的认识第11页
    2 古代医家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1-14页
        2.1 病因第11-12页
        2.2 病机第12-13页
        2.3 痛经中医辩证论治第13-14页
    3 现代中药治疗痛经第14页
    4 其他治疗方法第14-15页
    5 西医对痛经的认识第15-19页
        5.1 痛经的发病机制第15-18页
        5.2 西医痛经的治疗第18-19页
    6 中医体质的形成第19-22页
        6.1 中医体质分型第19-20页
        6.2 女性体质与发病的关系第20页
        6.3 中医体质学与发病的关系第20-22页
调查研究第22-34页
    1 调查资料来源第22页
    2 痛经诊断标准第22-23页
    3 中医体质标准第23-25页
        3.1 平和质第23页
        3.2 气虚质第23页
        3.3 阳虚质第23页
        3.4 阴虚质第23-24页
        3.5 痰湿质第24页
        3.6 湿热质第24页
        3.7 血瘀质第24页
        3.8 气郁质第24-25页
        3.9 特禀质第25页
    4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第25页
    5 纳入标准第25页
    6 排除标准第25-26页
    7 研究方法第26页
        7.1 设计调查表第26页
        7.2 调查方法第26页
        7.3 统计方法第26页
    8 调查结果第26-30页
        8.1 基本情况分析第26-29页
        8.2 痛经程度第29页
        8.3 痛经情况与年龄的关系第29-30页
        8.4 痛经天数第30页
    9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体质特征第30-34页
        9.1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第30-31页
        9.2 年龄分布情况第31-32页
        9.3 疼痛程度分布情况第32页
        9.4 中医体质分类型与痛经持续时间分布情况第32-34页
讨论与分析第34-39页
    1 影响痛经因素的相关分析第34-36页
        1.1 饮食习惯第34-35页
        1.2 睡眠第35页
        1.3 运动第35页
        1.4 情志第35-36页
        1.5 地域跟天气因素第36页
    2 月经情况特点分析第36-37页
    3 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与痛经相关性第37-38页
        3.1 痛经与阳虚质第37页
        3.2 痛经与气虚质第37-38页
        3.3 痛经与气郁质第38页
    4 不足与展望第38-39页
结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附录 月经量表与中医体质问卷的问卷调查第43-52页
    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第44-52页
致谢第52-5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3-55页
个人简历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应用妇炎舒胶囊对中医证候及外周血中TNF-α、IFN-γ影响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介入联合健胃清肠合剂治疗肠梗阻疗效观察及对相关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