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机械与仪器、设备论文--化工过程用机械与设备论文--物质分离机械论文

聚离子液体凝胶和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8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气体分离技术概述第15-18页
        1.2.1 气体吸附分离技术第16-17页
        1.2.2 气体膜分离技术第17-18页
    1.3 离子液体及聚离子液体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第18-23页
        1.3.1 离子液体及聚离子液体概述第18-19页
        1.3.2 离子液体吸收SO_2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3 聚离子液体吸附SO_2研究进展第21-22页
        1.3.4 聚离子液体膜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第22-23页
    1.4 阴离子柱撑微孔材料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第23-27页
        1.4.1 乙炔乙烯分离第24-25页
        1.4.2 丙炔丙烯分离第25页
        1.4.3 丁烯异构体分离第25-27页
    1.5 MOF混合基质膜及其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第27-36页
        1.5.1 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因素第27-33页
            1.5.1.1 聚合物基质的影响第27-28页
            1.5.1.2 两相界面相容性的影响第28-30页
            1.5.1.3 颗粒粒径的影响第30-33页
        1.5.2 MOF混合基质膜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第33-36页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第36-38页
第二章 高交联离子凝胶的制备及二氧化硫分离性能的研究第38-68页
    2.1 引言第38-39页
    2.2 实验部分第39-47页
        2.2.1 实验试剂第39-40页
        2.2.2 实验仪器第40页
        2.2.3 离子液体的合成第40-42页
        2.2.4 离子凝胶的合成第42-43页
        2.2.5 介孔聚离子液体的合成第43页
        2.2.6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及离子凝胶徽球的合成第43-44页
        2.2.7 溶胀度的测定第44页
        2.2.8 SO_2静态吸附和脱附实验第44-45页
        2.2.9 固定床穿透实验第45-46页
        2.2.10 量化计算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第46-47页
    2.3 结果讨论第47-66页
        2.3.1 高交联离子凝胶的合成和表征第47-50页
        2.3.2 离子凝胶微球的制备第50-54页
            2.3.2.1 微流控体系的构建第50-52页
            2.3.2.2 凝胶微球的制备及表征第52-54页
        2.3.3 离子凝胶的SO_2吸附性能第54-56页
        2.3.4 离子凝胶的SO_2分离选择性评价第56-58页
        2.3.5 二氧化硫选择性吸附机理的研究第58-61页
        2.3.6 基于量化计算和动力学模拟的吸附机理探究第61-63页
        2.3.7 循环再生性能评价第63-65页
        2.3.8 混合气固定床穿透实验第65-66页
    2.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三章 阴离子柱撑微孔材料/聚离子液体混合基质膜的制备第68-90页
    3.1 引言第68-69页
    3.2 实验部分第69-73页
        3.2.1 实验试剂第69页
        3.2.2 实验仪器第69-70页
        3.2.3 阴离子柱撑微孔材料的合成和粒径控制第70-71页
            3.2.3.1 SIFSIX-2-Cu-i的标准合成第70页
            3.2.3.2 ZRFSIX-2-Ni-i的标准合成方法第70页
            3.2.3.3 超声辅助合成方法第70页
            3.2.3.4 封端合成方法第70-71页
            3.2.3.5 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合成方法第71页
        3.2.4 1-乙烯基-3-丁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VBIm][NTf_2]离子液体的合成第71页
        3.2.5 2-(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季铵四氟硼酸盐[ATMA][BF_4]离子液体的合成第71-72页
        3.2.6 接枝共聚物P([ATMA]BF_4)-g-PEG_(500)的合成第72页
        3.2.7 光引发法制备P([VBIm][NTf_2])纯聚合物膜和混合基质膜第72-73页
        3.2.8 溶剂蒸发法制备P([ATMA]BF_4)-g-PEG_(500)纯聚合物膜和混合基质膜第73页
        3.2.9 静态单组份气体吸附实验第7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3-89页
        3.3.1 纳米阴离子柱撑微孔材料的合成及表征第74-84页
            3.3.1.1 反应时间对粒径的影响第74-75页
            3.3.1.2 反应溶液浓度对粒径的影响第75-76页
            3.3.1.3 超声辅助加热对粒径的影响第76-78页
            3.3.1.4 封端剂含量对粒径的影响第78-80页
            3.3.1.5 表面活性剂含量对粒径的影响第80-82页
            3.3.1.6 亚微米阴离子柱撑微孔材料的合成及乙烯乙炔静态吸附性能第82-84页
        3.3.2 光引发法制备混合基质膜及形貌表征第84-85页
        3.3.3 溶剂蒸发法制备混合基质膜及性质表征第85-89页
            3.3.3.1 混合基质膜的制备第85-86页
            3.3.3.2 混合基质膜的热稳定性表征第86-87页
            3.3.3.3 混合基质膜的界面形貌表征第87-89页
    3.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四章 阴离子柱撑微孔材料/聚离子液体混合基质膜的乙烯乙炔分离性能研究第90-100页
    4.1 引言第90页
    4.2 实验部分第90-93页
        4.2.1 无离子型接枝共聚物PATMA-g-PEG_(500)的合成第90-91页
        4.2.2 膜分离设备第91-92页
        4.2.3 单一气体的膜性能参数计算第92-9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3-98页
        4.3.1 MOF颗粒含量对膜渗透率和选择性的影响第93-95页
        4.3.2 聚合物的离子密度对膜渗透率和选择性的影响第95-98页
        4.3.3 温度对膜渗透率和选择性的影响第98页
    4.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五章 结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0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甲基丙烯酸酯类本体聚合过程模型化
下一篇:MxBa1-xAl1.4Si0.6O3.4N0.6:Eu2+(M=Sr,Ca)绿色荧光粉的熔盐法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