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民事其他法权论文

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法律探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次第8-10页
引言第10-11页
1 精神赡养的基本认识第11-16页
    1.1 精神赡养的概念第11-12页
    1.2 精神赡养的法律特征第12-14页
        1.2.1 精神赡养的相对独立性第12-13页
        1.2.2 精神赡养内容的广泛性第13-14页
        1.2.3 精神赡养实现方式的多样性第14页
    1.3 精神赡养的意义第14-16页
2 当前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第16-23页
    2.1 精神赡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第16-18页
        2.1.1 子女与老年人的情感交流较少第16-17页
        2.1.2 不联系、看望老年人第17页
        2.1.3 不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第17-18页
        2.1.4 把老年人当苦力对待第18页
        2.1.5 漠视老年人的人格尊严第18页
        2.1.6 子女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甚至侮辱、虐待、遗弃老年人第18页
    2.2 精神赡养问题出现的原因第18-23页
        2.2.1 家庭功能的弱化第18-19页
        2.2.2 异地就业人员的增加第19页
        2.2.3 相关制度缺位第19-20页
        2.2.4 交通问题的制约第20页
        2.2.5 房价物价的制约第20页
        2.2.6 尊老、敬老的传统道德观念弱化第20页
        2.2.7 护自身的精神权益,老年人存在误区第20-21页
        2.2.8 法律功能的欠缺第21-23页
3 我国古代和国外关于精神赡养的相关规定及启示第23-28页
    3.1 我国古代精神赡养的相关规定第23页
    3.2 国外精神赡养的相关制度第23-26页
        3.2.1 亚洲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第23-25页
        3.2.2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第25-26页
    3.3 启示第26-28页
        3.3.1 立法第27页
        3.3.2 司法第27页
        3.3.3 社会第27-28页
4 对老年人精神赡养救济的法律思考第28-40页
    4.1 完善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立法第28-34页
        4.1.1 明确界定精神赡养的概念第28页
        4.1.2 明确精神性权益的具体内容第28页
        4.1.3 扩大精神赡养义务主体的范围第28-29页
        4.1.4 量化精神赡养第29-30页
        4.1.5 完善精神赡养的履行方式第30-31页
        4.1.6 地方性立法探索与创新第31-32页
        4.1.7 精神赡养制度及其配套制度第32-34页
    4.2 完善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司法第34-38页
        4.2.1 完善精神赡养的可诉性第34-35页
        4.2.2 坚持利益保护原则第35页
        4.2.3 建立精神赡养纠纷的调解前置制度第35-36页
        4.2.4 设立专门的老年人法庭第36页
        4.2.5 妥善执行精神赡养案件第36-37页
        4.2.6 完善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制度第37-38页
    4.3 其他第38-40页
        4.3.1 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第38页
        4.3.2 建立城镇“两代居”优惠制度和子女“异地赡养”制度第38-39页
        4.3.3 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便利条件第39页
        4.3.4 加大社区支持力度第39页
        4.3.5 加强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科技支撑第39-40页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致谢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产权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
下一篇:抵押权实现的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