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7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理 | 第11-14页 |
1.2.1 胆碱能假说 | 第11-12页 |
1.2.2 β样淀粉蛋白沉积假说 | 第12页 |
1.2.3 自由基损伤假说 | 第12页 |
1.2.4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假说 | 第12-13页 |
1.2.5 Ca~(2+)离子失衡假说 | 第13页 |
1.2.6 基因错义突变假说 | 第13-14页 |
1.2.7 炎症反应假说 | 第14页 |
1.3 临床常用抗老年痴呆症药物 | 第14-19页 |
1.3.1 已上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及结构改造 | 第14-19页 |
1.3.2 已上市NMDA受体拮抗剂及结构改造 | 第19页 |
1.4 抗阿尔兹海默症双靶点活性分子的设计 | 第19-24页 |
1.4.1 乙酰胆碱酯酶双位点抑制剂 | 第19-21页 |
1.4.2 乙酰胆碱酯酶与β-分泌酶双靶点抑制剂 | 第21-23页 |
1.4.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与抗氧化剂 | 第23-24页 |
1.4.4 乙酰胆碱酯酶与钙离子通道双靶点化合物 | 第24页 |
1.5 双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依据 | 第24-26页 |
1.5.1 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中心 | 第24-25页 |
1.5.2 β-分泌酶的活性中心 | 第25-26页 |
1.6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2 具有双靶点抑制活性的分子设计 | 第27-51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1.1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第27页 |
2.1.2 MOE软件简介及应用 | 第2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2.1 分子设计 | 第28页 |
2.2.2 分子对接与虚拟筛选 | 第28-29页 |
2.2.3 分子设计思路 | 第29页 |
2.3 分子设计结果及讨论 | 第29-50页 |
2.3.1 A系列虚拟分子的对接结果及力场分析 | 第30-34页 |
2.3.2 B系列虚拟分子的对接结果及力场分析 | 第34-37页 |
2.3.3 C系列虚拟分子的对接结果及力场分析 | 第37-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51-72页 |
3.1 合成方案设计 | 第51-53页 |
3.1.1 逆合成分析 | 第51-52页 |
3.1.2 合成路线设计 | 第52-53页 |
3.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53-62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3-54页 |
3.2.2 中间体的合成 | 第54-62页 |
3.3 中间体与产物的表征 | 第62-65页 |
3.3.1 物理性质 | 第63页 |
3.3.2 结构表征 | 第63-6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5-70页 |
3.4.1 2-茚酮的合成 | 第65-66页 |
3.4.2 5-硝基-2-茚酮的制备 | 第66-67页 |
3.4.3 5-硝基-2-茚酮肟的合成 | 第67-68页 |
3.4.4 7-硝基-1,4-二氢异喹啉-3(2H)-酮的制备 | 第68页 |
3.4.5 7-氨基-1,4-二氢异喹啉-3(2H)-酮的合成 | 第68-69页 |
3.4.6 7-N-苯甲酰基氨基-1,4-二氢异喹啉-3(2H)-酮的合成 | 第69-70页 |
3.4.7 2-N-苯甲酰基-7-N-苯甲酰基氨基-1,4-二氢异喹啉-3(2H)-酮的合成 | 第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4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 第72-77页 |
4.1 生物活性的测试方法 | 第72-74页 |
4.1.1 测试原理 | 第72页 |
4.1.2 酶活的测定 | 第72-73页 |
4.1.3 抑制活性的测定步骤 | 第73-74页 |
4.2 生物活性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 第74-76页 |
4.2.1 活性测定结果 | 第74页 |
4.2.2 构效关系讨论 | 第74-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页 |
5.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附录 | 第84-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