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

土地利用结构及降雨径流变化对松华坝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水资源发展现状第13-14页
        1.2.2 小波分析在水资源中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3 SWAT模型在水文水资源中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7-20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0-26页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第20-23页
        2.1.1 地理位置第20页
        2.1.2 气象气候特征第20-21页
        2.1.3 地质与地貌特征第21页
        2.1.4 综合水文特征第21-22页
        2.1.5 水质及水污染状况第22页
        2.1.6 土壤状况第22页
        2.1.7 植被特征第22-23页
        2.1.8 土地利用状况第23页
    2.2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第23-26页
第三章 松华坝水源区水文时间序列特性分析第26-38页
    3.1 松华坝水源区水文序列变化趋势的识别分析第26-27页
        3.1.1 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第26-27页
    3.2 松华坝水源区水文序列变异点的识别分析第27-30页
        3.2.1 突变点的识别和检验第27-29页
        3.2.2 跳跃成分显著性检验第29-30页
    3.3 松华坝水源区水文序列周期成分识别分析第30-31页
    3.4 松华坝水源区水文序列基本统计特征分析第31-36页
        3.4.1 牧羊河流域的降雨量的变化分析第32-34页
        3.4.2 牧羊河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分析第34-36页
    3.5 小结第36-38页
第四章 松华坝水源区水文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第38-52页
    4.1 引言第38-40页
        4.1.1 小波函数第38-39页
        4.1.2 小波变换系数图第39-40页
        4.1.3 小波方差第40页
    4.2 基于小波的牧羊河流域降水量时间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第40-46页
    4.3 基于小波的径流量时间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第46-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基于小波消噪的松华坝水源区降雨序列的模拟研究第52-64页
    5.1 引言第52页
    5.2 水文序列的组成第52-53页
    5.3 时间序列的随机模拟模型第53-57页
        5.3.1 线性自回归模型第53-54页
        5.3.2 自回归模型模拟步骤第54-57页
    5.4 时间序列的消噪处理第57-58页
    5.5 基于小波消噪与自回归分析耦合模型的牧羊河流域年降雨序列模拟预测第58-63页
        5.5.1 模型的识别第60-61页
        5.5.2 模型的检验第61-62页
        5.5.3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第62页
        5.5.4 基于组合模型对年降雨序列的预测结果第62-63页
    5.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基于SWAT模型的径流序列模拟研究第64-88页
    6.1 SWAT模型第64-66页
        6.1.1 SWAT模型简介第64页
        6.1.2 SWAT模型理论基础第64-66页
    6.2 研究区数据及预处理第66-68页
    6.3 SWAT模型的构建第68-74页
        6.3.1 DEM数据的利用第68-69页
        6.3.2 土地利用数据库第69-70页
        6.3.3 气象数据库第70-72页
        6.3.4 土壤数据库第72-74页
    6.4 SWAT模型的运行第74-79页
        6.4.1 敏感性分析第74-76页
        6.4.2 SWAT模型的率定及验证第76-79页
    6.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研究区产流产沙的影响第79-80页
    6.6 降水变化对研究区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第80-81页
    6.7 松华坝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第81-85页
    6.8 本章小结第85-8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7.1 结论第88-89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89页
    7.3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89-90页
致谢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8页
附录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硫化氢在水溶液中溶解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滇西北巴迪地区石鼓群上段变质岩系地球化学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