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共犯中止概说 | 第12-20页 |
一、 共犯中止的概念与类型 | 第12-14页 |
(一) 共犯中止的概念 | 第12页 |
(二) 共犯中止的类型 | 第12-14页 |
二、 共犯中止的立法概况 | 第14-17页 |
(一) 国外共犯中止的立法例 | 第14-16页 |
(二) 我国共犯中止的立法概况 | 第16-17页 |
三、 共犯中止的特点 | 第17-20页 |
(一) 共犯的特点 | 第17-18页 |
(二) 犯罪中止的特点 | 第18-19页 |
(三) 共犯中止是共犯和犯罪中止的交织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共犯中止的理论与实践评述 | 第20-34页 |
一、 共犯中止的理论介评 | 第20-28页 |
(一) 大陆法系共犯中止理论介评 | 第20-24页 |
(二) 我国共犯中止理论介评 | 第24-26页 |
(三) 小结 | 第26-28页 |
二、 共犯中止的司法实践 | 第28-32页 |
(一) 共犯中止的司法实务现状 | 第28-31页 |
(二) 对司法实践的评析 | 第31-32页 |
三、 部分共犯中止之提倡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部分共犯中止存在的合理性 | 第34-41页 |
一、 部分共犯中止符合共犯关系脱离理论 | 第34-35页 |
(一) 共犯关系脱离理论 | 第34页 |
(二) 共犯关系脱离与共犯中止的契合 | 第34-35页 |
二、 部分共犯中止符合犯罪中止制度的理念 | 第35-39页 |
(一) 有利于落实对中止犯的从宽处罚 | 第36-38页 |
(二) 有利于鼓励中止,预防、瓦解犯罪 | 第38-39页 |
三、 部分共犯中止有助于减轻共犯的株连性 | 第39-40页 |
四、 部分共犯中止符合“部分行为,部分责任”归责原则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共犯中止成立条件的理解与运用 | 第41-53页 |
一、 共犯中止成立条件的理解 | 第41-45页 |
(一) 时空性 | 第41-42页 |
(二) 自动性 | 第42页 |
(三) 彻底性 | 第42-43页 |
(四) 有效性 | 第43-45页 |
二、 各种类型共犯中止的认定 | 第45-53页 |
(一) 组织犯的中止 | 第45-47页 |
(二) 实行犯的中止 | 第47-49页 |
(三) 教唆犯的中止 | 第49-50页 |
(四) 帮助犯的中止 | 第50-53页 |
余论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