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学习、研究论文

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17页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15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第15-17页
        (一) 研究方法第15-16页
        (二) 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一章 转基因生物入侵概述第17-23页
    一、生物入侵与转基因生物入侵第17-20页
        (一) 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第17-18页
        (二) 转基因生物及转基因生物入侵第18-20页
    二、转基因生物入侵的潜在威胁第20-22页
        (一) 转基因植物潜在入侵威胁第20-21页
        (二) 转基因动物潜在入侵威胁第21页
        (三) 转基因微生物潜在入侵威胁第21-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防范转基因生物入侵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分析第23-29页
    一、防范转基因生物入侵法律制度经济学必要分析第23-25页
    二、防范转基因生物入侵法律制度法理的正当性分析第25-26页
    三、防范转基因生物入侵法律制度价值冲突平衡分析第26-27页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防范转基因生物入侵的国际与国外法律制度考察第29-39页
    一、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的主要国际立法第29-32页
        (一)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29页
        (二)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BSP)第29-32页
    二、防范转基因生物入侵法律制度的国外实践第32-37页
        (一) 美国防范转基因生物入侵法律制度第32-34页
        (二) 欧盟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法律制度第34-36页
        (三) 澳大利亚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法律制度第36-37页
    三、国外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法制经验启示第37-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我国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现状分析第39-48页
    一、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主要法律法规的历史沿革第39-40页
    二、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相关制度第40-44页
        (一) 部级联席会议制度第40-41页
        (二)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第41页
        (三) 转基因的行政许可制度第41-42页
        (四) 转基因标识管理制度第42-43页
        (五) 转基因进口安全审批制度第43页
        (六) 转基因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第43-44页
        (七) 转基因生物损害赔偿制度第44页
    三、我国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第44-46页
        (一) 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层次较低第44-45页
        (二) 当前的转基因生物管理体制不合理第45页
        (三) 转基因标识制度没能真正发挥作用第45页
        (四) 安全评价体系缺失第45-46页
        (五) 公共损害赔偿制度未有针对性规定第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五章 我国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法律制度之完善第48-58页
    一、我国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法律制度完善立法模式选择第48-49页
    二、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之立法基本原则第49-51页
        (一) 风险预防原则第49-50页
        (二) 公众参与原则第50页
        (三) 国际合作原则第50-51页
        (四) 环境保护原则第51页
    三、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管理体制的完善第51-54页
        (一) 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的主管机构选择第51-52页
        (二) 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机构设置第52-54页
    四、转基因生物入侵防范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第54-58页
        (一) 完善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第54-55页
        (二) 改进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第55-57页
        (三) 充实转基因生物损害赔偿制度第57-58页
结语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少数民族民事习惯法的作用--以大理白族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下一篇:韩国网络名誉侵权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