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莱芜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1章 前言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2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17-20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20-22页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1 研究框架第22-23页
        1.4.2 研究方法第23页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23-25页
        1.5.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23页
        1.5.2 研究的创新点第23页
        1.5.3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23-25页
第2章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第25-32页
    2.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第25页
    2.2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第25-26页
    2.3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第26-27页
        2.3.1 中间需求性第26页
        2.3.2 产业关联性和融合性第26-27页
        2.3.3 知识性和专业性第27页
        2.3.4 要素密集性第27页
        2.3.5 创新性第27页
    2.4 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第27-30页
        2.4.1 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作用第27-28页
        2.4.2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第28页
        2.4.3 对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的作用第28-29页
        2.4.4 对优化产业互动、增强产业关联性的作用第29页
        2.4.5 对更好地参与地区分工、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第29-30页
    2.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理论第30-32页
        2.5.1 需求论第30页
        2.5.2 供给论第30页
        2.5.3 互动论第30页
        2.5.4 融合论第30-32页
第3章 莱芜市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现状第32-38页
    3.1 莱芜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第32-33页
    3.2 三次产业演变过程第33页
    3.3 莱芜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第33-38页
        3.3.1 服务业总体发展特点第33-35页
        3.3.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况第35-38页
第4章 莱芜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发展分析第38-42页
    4.1 莱芜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整体互动性分析第38-40页
    4.2 莱芜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与工业互动性分析第40-42页
第5章 莱芜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42-48页
    5.1 总体发展水平低,基础较为薄弱第42-43页
        5.1.1 总量偏小,占比较低第42页
        5.1.2 结构不合理第42页
        5.1.3 企业普遍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第42-43页
    5.2 发展动力不足第43-44页
        5.2.1 缺乏持续有效的资金投入第43页
        5.2.2 缺乏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第43-44页
    5.3 产业间的互动反应机制差第44-46页
        5.3.1 供需矛盾突出第44-45页
        5.3.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低第45-46页
    5.4 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第46-48页
        5.4.1 思想认识环境不优第46页
        5.4.2 体制机制环境不优第46-47页
        5.4.3 政策环境不优第47页
        5.4.4 法制化建设环境不优第47-48页
第6章 加快莱芜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第48-61页
    6.1 省内发达城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措施及启示第48-55页
        6.1.1 济南市服务业发展情况第48页
        6.1.2 济南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第48-50页
        6.1.3 青岛市服务业发展情况第50页
        6.1.4 青岛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第50-53页
        6.1.5 莱芜市与济南市、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第53-54页
        6.1.6 济南市和青岛市对发展莱芜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启示第54-55页
    6.2 加快莱芜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第55-61页
        6.2.1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载体建设步伐第55-56页
        6.2.2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第56-57页
        6.2.3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动力支撑体系建设第57页
        6.2.4 搭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第57-58页
        6.2.5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第58-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监管政策与商业银行风险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青岛市市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