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31页 |
1.1 聚乙烯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1.2 聚乙烯催化剂的发展 | 第10-19页 |
1.2.1 Ziegler-Natta催化剂 | 第10-11页 |
1.2.2 茂金属催化剂 | 第11-13页 |
1.2.3 非茂体系前过渡金属催化剂 | 第13页 |
1.2.4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 第13-19页 |
1.3 亚胺类化合物的性质 | 第19-21页 |
1.3.1 亚胺的加成反应 | 第19-20页 |
1.3.2 亚胺的还原反应 | 第20-21页 |
1.4 亚胺金属化合物的的性质及合成方法 | 第21-27页 |
1.4.1 亚胺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 第21-23页 |
1.4.2 亚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23-27页 |
1.5 亚胺金属化合物的应用 | 第27-30页 |
1.6 本课题的提出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第31-39页 |
2.1 试验原料及设备 | 第31-32页 |
2.2 邻苯醌及其亚胺配体的合成 | 第32-34页 |
2.2.1 邻苯醌的合成 | 第32-33页 |
2.2.2 邻苯醌亚胺配体的合成 | 第33-34页 |
2.3 邻苯醌双亚胺配合物的合成 | 第34页 |
2.4 胺基苯酚配体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 第34-35页 |
2.5 苯半醌亚胺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第35-37页 |
2.6 乙烯聚合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9-64页 |
3.1 邻苯醌合成的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3.2 邻苯醌亚胺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分析 | 第40-42页 |
3.2.1 邻苯醌亚胺配体的合成分析 | 第40-41页 |
3.2.2 邻苯醌双亚胺配合物的合成分析 | 第41-42页 |
3.3 氨基苯酚配体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2-49页 |
3.3.1 2,4-二叔丁基-6-苯氨基苯酚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42-43页 |
3.3.2 2,4-二叔丁基-6-(2,6-二甲基)苯氨基苯酚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43-45页 |
3.3.3 2,4-二叔丁基-6-(2,6-二异丙基)苯氨基苯酚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45-47页 |
3.3.4 2,4-二叔丁基邻苯二酚-6-(3,5-二氯)苯氨基苯酚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47-49页 |
3.4 苯半醌亚胺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9-57页 |
3.4.1 Co(L_1~(ISQ))_3和Ni(L_1~(ISQ))_2的合成与表征 | 第49-51页 |
3.4.2 Co(L_2~(ISQ))_3和Ni(L_2~(ISQ))_2的合成与表征 | 第51-53页 |
3.4.3 Co(L_3~(ISQ))_3和Ni(L_1~(ISQ))_2的合成与表征 | 第53-55页 |
3.4.4 Co(L_5~(ISQ))_3和Ni(L_5~(ISQ))_2的合成与表征 | 第55-57页 |
3.5 乙烯聚合 | 第57-64页 |
3.5.1 温度对乙烯聚合的影响 | 第58-59页 |
3.5.2 不同助催化剂及铝镍比对乙烯聚合的影响 | 第59-60页 |
3.5.3 催化剂的用量对乙烯聚合的影响 | 第60-61页 |
3.5.4 催化剂的聚合动力学研究 | 第61-62页 |
3.5.5 对聚合产物的分析 | 第62-63页 |
3.5.6 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4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详细摘要 | 第76-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