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诗歌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康有为诗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0-13页 |
二、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康有为的生平、交游和创作 | 第14-26页 |
第一节 生平简述 | 第14-16页 |
第二节 交游考略 | 第16-24页 |
一、 康有为与朱次琦 | 第16页 |
二、 康有为与梁铁君 | 第16-17页 |
三、 康有为与张鼎华 | 第17-18页 |
四、 康有为与梁鼎芬 | 第18-19页 |
五、 康有为与沈曾植 | 第19-21页 |
六、 康有为与梁启超 | 第21-22页 |
七、 康有为与黄遵宪 | 第22-23页 |
八、 康有为与邱菽园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创作概况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康有为的诗学观和诗歌的思想内容 | 第26-45页 |
第一节 康有为的诗学观 | 第26-29页 |
一、 时代性 | 第26-27页 |
二、 元气说 | 第27-28页 |
三、 创新论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康有为诗歌的思想内容 | 第29-45页 |
一、 前期的诗歌创作 | 第30-36页 |
(一) 讴歌理想 | 第30-31页 |
(二) 咏叹时事 | 第31-33页 |
(三) 爱国忧民 | 第33-35页 |
(四) 纪游写景 | 第35-36页 |
二、 后期的诗歌创作 | 第36-45页 |
(一) 流亡海外时期的诗歌创作 | 第37-42页 |
1.变法余音 | 第37-38页 |
2.海外风情 | 第38-40页 |
3.科技文明 | 第40-41页 |
4.家国情怀 | 第41-42页 |
(二) 回国后的诗歌创作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康有为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45-53页 |
一、 境界壮美,风格雄健 | 第45-47页 |
二、 想象奇特,语言瑰丽 | 第47-49页 |
三、 善于用典,意蕴丰厚 | 第49-51页 |
四、 形式创新,“新声”“异境”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康有为海外诗文比较研究 | 第53-67页 |
第一节 康有为海外游记简述 | 第53-57页 |
一、 自然景观 | 第53-54页 |
二、 名胜古迹 | 第54-55页 |
三、 民情风俗 | 第55页 |
四、 文化艺术 | 第55-56页 |
五、 科技之光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海外诗文异同比较 | 第57-67页 |
一、 相同之处 | 第58-62页 |
(一) 内容取向 | 第58页 |
(二) 思想情感 | 第58-60页 |
(三) 创新精神 | 第60-61页 |
(四) 风格特色 | 第61-62页 |
二、 不同之点 | 第62-67页 |
(一) 表现手法 | 第62-64页 |
(二) 艺术风貌 | 第64-65页 |
(三) 结构形式 | 第65-67页 |
结语 康有为诗歌在近代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