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概述 | 第8-9页 |
1.2 近红外荧光探针简介 | 第9-13页 |
1.2.1 菁类近红外荧光探针 | 第9-10页 |
1.2.2 基于氧杂蒽结构及其类似物的近红外荧光探针 | 第10-11页 |
1.2.3 基于BODIPY结构的近红外荧光探针 | 第11-13页 |
1.3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新型吩噁嗪类荧光染料的设计与合成 | 第14-27页 |
2.1 设计思路 | 第1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4-20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14-15页 |
2.2.2 荧光染料A3合成路线 | 第15页 |
2.2.3 荧光染料A3合成方法及化合物表征 | 第15-16页 |
2.2.4 荧光染料B3的合成路线 | 第16-17页 |
2.2.5 荧光染料B3的合成及表征 | 第17-18页 |
2.2.6 光谱测试方法 | 第18-2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0-26页 |
2.3.1 荧光染料A3和B3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性质测试 | 第20-22页 |
2.3.2 不同pH值对光谱的影响 | 第22-24页 |
2.3.3 MTT比色法检测荧光染料A3和B3的细胞毒性 | 第24-25页 |
2.3.4 荧光染料A3和B3的细胞成像 | 第25-26页 |
2.3.5 荧光染料A3的在细胞内的光稳定性研究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新型吩噁嗪类染料的铜离子探针的设计和合成 | 第27-36页 |
3.1 设计思路 | 第2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3.2.2 荧光探针C合成路线 | 第28页 |
3.2.3 荧光探针C的合成及表征 | 第28页 |
3.2.4 荧光光谱测试方法 | 第28-2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3.3.1 荧光探针C对金属离子选择性的研究 | 第29-30页 |
3.3.2 荧光探针C对Cu~(2+)响应的干扰性研究 | 第30-31页 |
3.3.3 荧光探针C对Cu~(2+)响应的滴定实验 | 第31-32页 |
3.3.4 荧光探针C识别Cu~(2+)的机制分析 | 第32-33页 |
3.3.5 荧光探针C识别Cu~(2+)的pH值及检测限 | 第33-34页 |
3.3.6 细胞内Cu~(2+)荧光成像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拓展吩噁嗪类染料的新型金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 第36-45页 |
4.1 设计思路 | 第36-3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4.2.2 荧光探针E合成路线 | 第37页 |
4.2.3 荧光探针E合成方法及表征 | 第37-38页 |
4.2.4 测试方法 | 第38-3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4.3.1 荧光探针E的离子选择性研究 | 第39-40页 |
4.3.2 荧光探针E对金离子响应的干扰性研究 | 第40-41页 |
4.3.3 荧光探针E对金离子响应的滴定实验 | 第41-42页 |
4.3.4 荧光探针E对金离子的检测限计算 | 第42页 |
4.3.5 荧光探针E的MTT细胞毒性研究 | 第42-43页 |
4.3.6 荧光探针E在细胞内对金离子的检测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