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生态城市建设路径研究--基于生态政治视角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5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15页 |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 第15-17页 |
| 1.3.1 基本思路 | 第15-17页 |
| 1.3.2 主要方法 | 第17页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 1.4.1 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1.4.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2章 生态政治与生态城市 | 第19-29页 |
| 2.1 生态政治 | 第19-24页 |
| 2.1.1 内涵 | 第19-21页 |
| 2.1.2 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 2.2 生态城市 | 第24-25页 |
| 2.2.1 内涵 | 第24页 |
| 2.2.2 基本内容 | 第24-25页 |
| 2.3 生态政治视角下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及标准 | 第25-29页 |
| 2.3.1 必要性 | 第25-26页 |
| 2.3.2 建设标准 | 第26-29页 |
| 第3章 襄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分析 | 第29-41页 |
| 3.1 襄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已有的实践 | 第29-34页 |
| 3.1.1 必要性 | 第29-30页 |
| 3.1.2 总体目标 | 第30-31页 |
| 3.1.3 总体指标 | 第31-34页 |
| 3.2 襄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 第34-36页 |
| 3.2.1 建设基础 | 第34-35页 |
| 3.2.2 相关规划 | 第35-36页 |
| 3.3 襄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 3.3.1 政府生态引领方面存在不足 | 第36-38页 |
| 3.3.2 生态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短板 | 第38-39页 |
| 3.3.3 生态公民培育方面尚有缺失 | 第39-41页 |
| 第4章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 | 第41-46页 |
| 4.1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相关介绍 | 第41-42页 |
| 4.1.1 中新天津生态城 | 第41-42页 |
| 4.1.2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 | 第42页 |
| 4.2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相关介绍 | 第42-45页 |
| 4.2.1 巴西库里提巴市 | 第42-43页 |
| 4.2.2 德国弗莱堡市 | 第43-44页 |
| 4.2.3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 | 第44-45页 |
| 4.3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第45-46页 |
| 第5章 生态政治视角下襄阳市生态城市建设路径 | 第46-55页 |
| 5.1 推动政府生态引领 | 第46-50页 |
| 5.1.1 增强生态政治理念 | 第46-47页 |
| 5.1.2 加强科学规划 | 第47-48页 |
| 5.1.3 完善保障体系 | 第48页 |
| 5.1.4 健全生态法律法规 | 第48-50页 |
| 5.2 加快生态经济发展 | 第50-52页 |
| 5.2.1 调整产业结构 | 第50页 |
| 5.2.2 发展循环经济 | 第50-51页 |
| 5.2.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第51-52页 |
| 5.3 提高公民参与程度 | 第52-55页 |
| 5.3.1 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 第52页 |
| 5.3.2 采取生态消费模式 | 第52-54页 |
| 5.3.3 扩大公民参与 | 第54-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附录 | 第60页 |
| 一、攻读研究生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第60页 |
| 二、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