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突圆蚧在我国潜在的适生性分析和风险性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1.1 松突圆蚧的发生概况 | 第11-15页 |
| 1.1.1 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 1.1.2 分布、扩散和危害 | 第12页 |
| 1.1.3 种群动态与生态环境 | 第12-14页 |
| 1.1.4 防治技术 | 第14-15页 |
| 1.2 适生性分析 | 第15-17页 |
| 1.2.1 适生性分析模型 | 第16-17页 |
| 1.2.2 我国对松突圆蚧适生性的研究 | 第17页 |
| 1.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 第17-19页 |
| 1.3.1 定义 | 第17页 |
| 1.3.2 分析方法 | 第17页 |
| 1.3.3 我国对松突圆蚧危险性的研究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 2.1 材料 | 第19-24页 |
| 2.1.1 松突圆蚧分布数据 | 第19-22页 |
| 2.1.2 环境数据 | 第22-24页 |
| 2.2 方法 | 第24-27页 |
| 2.2.1 适生性分析 | 第24-25页 |
| 2.2.2 风险性研究 | 第25-26页 |
| 2.2.3 形态鉴定特征和分种检索表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 3.1 适生性分析 | 第27-30页 |
| 3.1.1 MaxEnt 模型 | 第27页 |
| 3.1.2 GARP 模型 | 第27-28页 |
| 3.1.3 模型评价 | 第28-29页 |
| 3.1.4 环境变量 | 第29-30页 |
| 3.2 风险性分析 | 第30-33页 |
| 3.2.1 定性分析 | 第30-31页 |
| 3.2.2 定量分析 | 第31-33页 |
| 3.3 鉴定和分种检索表 | 第33-36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6-39页 |
| 4.1 结论 | 第36页 |
| 4.2 讨论 | 第36-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