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引言 | 第11-14页 |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2 股东积极主义的概念界定、发展历程和制度基础 | 第14-22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 2.1.1 公司治理 | 第14-15页 |
| 2.1.2 股东积极主义 | 第15-16页 |
| 2.2 股东积极主义的发展历程 | 第16-19页 |
| 2.2.1 股东积极主义的起源 | 第17页 |
| 2.2.2 股东积极主义的成熟实践 | 第17-18页 |
| 2.2.3 股东积极主义在我国的发展 | 第18-19页 |
| 2.3 股东积极主义的制度基础 | 第19-22页 |
| 2.3.1 股东积极主义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 2.3.2 股东积极主义的实践基础 | 第20-22页 |
| 3 股东积极主义的典型制度形式 | 第22-36页 |
| 3.1 股东网络投票制度 | 第22-26页 |
| 3.1.1 域外股东网络投票制度评述 | 第22-24页 |
| 3.1.2 我国股东网络投票制度分析 | 第24-25页 |
| 3.1.3 完善我国股东网络投票制度的建议 | 第25-26页 |
| 3.2 征集表决权制度 | 第26-29页 |
| 3.2.1 域外征集表决权制度评述 | 第26-27页 |
| 3.2.2 我国征集表决权制度分析 | 第27-28页 |
| 3.2.3 完善我国征集表决权制度的建议 | 第28-29页 |
| 3.3 股东提案制度 | 第29-32页 |
| 3.3.1 域外股东提案制度评述 | 第29-30页 |
| 3.3.2 我国股东提案制度分析 | 第30-32页 |
| 3.3.3 完善我国股东提案制度的建议 | 第32页 |
| 3.4 公开信 | 第32-36页 |
| 3.4.1 实践评述 | 第33-34页 |
| 3.4.2 完善建议 | 第34-36页 |
| 4 股东积极主义的创新发展—“投服中心”及其实践 | 第36-42页 |
| 4.1 “投服中心”的宗旨及实践 | 第36-39页 |
| 4.1.1 域外投资者服务机构实践评述 | 第36-37页 |
| 4.1.2 投服中心:实践创新 | 第37-39页 |
| 4.2 “投服中心”参与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 4.3 完善“投服中心”股东积极主义模式的建议 | 第40-42页 |
| 4.3.1 立足特殊股东地位,发挥股东积极主义效果 | 第40-41页 |
| 4.3.2 注重示范效应,激发中小股东权利意识 | 第41-42页 |
| 5 结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