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4页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4-20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2.1.1 AD 组 | 第14页 |
2.1.2 正常健康对照组 | 第14-15页 |
2.2 试剂和仪器 | 第15-16页 |
2.2.1 主要的实验试剂 | 第15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5页 |
2.2.3 待测血样 | 第15-1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6-19页 |
2.3.1 定量标准曲线 | 第16-17页 |
2.3.2 方法学验证 | 第17-19页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19-20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0-27页 |
3.1 定量标准曲线 | 第20-21页 |
3.1.1 专属性及色谱图 | 第20页 |
3.1.2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第20-21页 |
3.2 方法学评价 | 第21-22页 |
3.2.1 精密度及准确度考察 | 第21-22页 |
3.2.2 提取回收率 | 第22页 |
3.2.3 介质效应 | 第22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2-27页 |
3.3.1 两组血浆中 NAA 浓度的分析 | 第22-23页 |
3.3.2 AD 亚组与 NAA 浓度的分析 | 第23-24页 |
3.3.3 正常对照组各亚组与 NAA 浓度的分析 | 第24-25页 |
3.3.4 磁共振波谱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3.3.5 AD 患者血浆 NAA 水平与1H-MRS 测定的双侧海马区 NAA/Ch、NAA/Cr 的相关分析 | 第26-27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7-3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0-31页 |
5.1 结论 | 第30页 |
5.2 展望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附录A | 第35-37页 |
附录B | 第37-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综述 | 第39-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