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小结 | 第16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6-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1.4.2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9页 |
1.5 研究创新及缺陷 | 第19-20页 |
2. 十月革命后列宁劳动者权利思想的产生背景和理论来源 | 第20-25页 |
2.1 十月革命后列宁劳动者权利思想的产生背景 | 第20-23页 |
2.1.1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 第20-21页 |
2.1.2 苏维埃国家政权的建立 | 第21页 |
2.1.3 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任务的转变 | 第21-23页 |
2.2 十月革命后列宁劳动者权利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23-25页 |
3. 列宁劳动者权利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5-28页 |
3.1 对俄国无产阶级“不自由的地位”进行分析 | 第25-26页 |
3.2 对关于“政治权利”的诉求进行论证和斗争 | 第26-27页 |
3.3 对社会主义劳动者权利进行探索和保障 | 第27-28页 |
4. 十月革命后列宁劳动者权利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8-42页 |
4.1 劳动者的经济权利 | 第28-30页 |
4.1.1 劳动工作权 | 第28-29页 |
4.1.2 劳动收益权 | 第29-30页 |
4.2 劳动者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 第30-37页 |
4.2.1 政治权利 | 第30-35页 |
4.2.2 政治自由 | 第35-37页 |
4.3 劳动者的文化权利 | 第37-39页 |
4.3.1 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 第37-38页 |
4.3.2 进行科技文化创新的权利 | 第38-39页 |
4.4 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利 | 第39-40页 |
4.5 妇女的特殊权利 | 第40-42页 |
5. 十月革命后列宁劳动者权利思想特点和历史地位 | 第42-47页 |
5.1 十月革命后列宁劳动者权利思想的特点 | 第42-43页 |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 | 第42-43页 |
5.1.2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第43页 |
5.2 十月革命后列宁劳动者权利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43-47页 |
5.2.1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 第43-44页 |
5.2.2 列宁人权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4-45页 |
5.2.3 为社会主义国家保障劳动者权利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 第45-47页 |
6. 列宁劳动者权利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7-55页 |
6.1 从实际出发客观认识我国劳动者权利现状 | 第47-49页 |
6.1.1 我国劳动者权利保障的发展和进步 | 第47页 |
6.1.2 我国劳动者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7-49页 |
6.2 坚持马列主义人民观,切实保障劳动者权利的实现 | 第49-55页 |
6.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 第50-51页 |
6.2.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第51页 |
6.2.3 巩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 | 第51-52页 |
6.2.4 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 第52-53页 |
6.2.5 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 第53-55页 |
7.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