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承模式的新农村乡土建筑设计探索--以江汉平原荆州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 | 第10-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页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2 荆州地区传统乡土建筑风格特征及传承的价值 | 第16-35页 |
2.1 荆州地区基本概况 | 第16-21页 |
2.1.1 荆州地区的历史沿革 | 第16-17页 |
2.1.2 荆州地区的地理自然概况 | 第17-18页 |
2.1.3 荆州地区的文化资源 | 第18-21页 |
2.2 荆州地区传统乡土建筑类型及特征分析 | 第21-26页 |
2.2.1 居住建筑特征 | 第21-23页 |
2.2.2 商铺建筑特征 | 第23-24页 |
2.2.3 礼制建筑特征 | 第24-25页 |
2.2.4 公共建筑特征 | 第25-26页 |
2.3 传统乡土建筑传承发展的价值 | 第26-33页 |
2.3.1 建筑结构技术 | 第26-28页 |
2.3.2 装饰构造及艺术价值 | 第28-30页 |
2.3.3 遵循形式美规律 | 第30-32页 |
2.3.4 体现的精神思想 | 第32-33页 |
2.4 小结 | 第33-35页 |
3 荆州地区当代乡土建筑概况及思考 | 第35-45页 |
3.1 荆州地区农村乡土建筑现状调研 | 第35-37页 |
3.2 荆州地区新农村建设实例调研 | 第37-42页 |
3.2.1 荆州市拍马村 | 第38-39页 |
3.2.2 公安县义和村 | 第39-40页 |
3.2.3 松滋市南海镇剑锋村 | 第40-42页 |
3.3 调研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3.3.1 民居室内功能空间分析 | 第42-44页 |
3.3.2 建筑装饰的发展 | 第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4 新农村乡土建筑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 第45-52页 |
4.1 新农村乡土建筑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4.1.1 乡村环境差乱 | 第45-46页 |
4.1.2 失去乡村气息 | 第46-47页 |
4.2 新农村乡土建筑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47-50页 |
4.3 国内成功案例 | 第50-52页 |
5 新农村乡土建筑的设计与研究 | 第52-56页 |
5.1 建筑适应现代功能需求 | 第52-53页 |
5.1.1 提高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 第52-53页 |
5.1.2 单体建筑功能适应当地生活 | 第53页 |
5.2 传递地域文化及审美性精神 | 第53-55页 |
5.2.1 延续地域文化 | 第53-54页 |
5.2.2 新文化生活 | 第54-55页 |
5.3 小结 | 第55-56页 |
6 总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0页 |